我有一同学是高中老师,有一天他给我发微信,是一张截图和一句话:你看,你的文章被出成了高考题。我看了一眼,回复道:我也不会做啊!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中国艺术报》,我的新书《符号里的中国》(中华书局,2021年8月)也收录了此篇文章,并进行了一些修改,把中国传统吉祥图式里的“秘密符号”进行了更为系统的“破解”。
画中有话:动植物组合图式的吉祥寓意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商场或者企业在院落里有一个池塘,里面养满了金鱼。实际上金鱼不仅可以作为观赏鱼,也蕴含了中国传统的吉祥文化:金玉满堂。其寓意有两个,一是财富很多,满堂都是金玉之物,二是比喻富有才学。古代夸一个人有才学,可以说他“金玉满堂”,如《世说新语》说:“刘真长可谓金玉满堂。”这种在院落中用金鱼作为装饰的设计,实际是中国传统吉祥图式文化的一种体现。
探究吉祥图式的起源,大概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左传》记载:“铸鼎象物,百物为之备,使民知神奸。”将一些妖魔鬼怪的形象或者名字铸造在青铜器上,让人们记住这些妖怪,以此控制它们。可见,这一时期,人们对图的崇拜,往往是出于畏惧,是为了避免灾害。《山海经》中也记载了形形色色的“妖怪”,其作用大概和“铸鼎象物”一样。
有学者研究,《山海经》其实就是一本巫师的工作手册。上面记载了许多妖怪的名字,并且详细描述了它们的形象,这就为人们如何避开危害或者从“妖怪”那里获得帮助,或者祭祀它们以祈求保佑,提供了使用说明书。
先秦时期是一个从图到文字的过程,《山海经》最初大概也是图。朱熹在《记山海经》中说:“《山海》诸篇记诸异物飞走之类,多云‘东向’,或云‘东首’,皆为一定而不易之形。疑本依图画而为之,非实纪载此处有此物也。”朱熹怀疑《山海经》是以图为据的记录。胡应麟也持有相同的看法,认为《山海经》可能是先有图,后有文字,“经载叔均方耕,驩兜方捕鱼,长臂人两手各操一鱼,竖亥右手把算,羿执弓矢,凿齿执盾,此类皆与纪事之词大异……意古先有斯图,撰者因而纪之,故其文义应尔”。总之,《山海经》大概源于古代的图像记录,战国时期才被转录成了文字,描述“只能是出自一幅四四方方的画面”。因而,《山海经》也可以看作是吉祥图式的源头之一。
从汉代开始,吉祥文化进入到一个从文字转换为图像的时代。人们根据各种神仙方术的传说,在砖瓦等载体上绘制了各种用于辟邪或者祈福的图像,如“四灵”等。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道二教的兴盛,龙虎、翔鹤、生肖及神人、神话传说成为吉祥图案的素材。唐代流行贴门神,出现了连理枝、同心结等吉祥图案。宋元时期,吉祥图案以珍花异草、祥禽瑞兽为主题。到了明清时期,对吉祥图案的推崇达到高潮,这一时期“图必有意,意必吉祥”,除了保有传统中对四灵、神仙、佛陀等图画的崇拜外,又生成了诸多脱离宗教信仰,寄寓世俗美好祝愿的吉祥图案,这就是由传统动植物组合形成的吉祥图式。
传统动植物组合形成的吉祥图式,往往借助比拟、借喻、双关、象征、谐音等表达方式,形成特定的吉祥语,即画中暗含有“话”。其寓意有些是有着具体的“诉求”的,如婚姻幸福、科举高中、富贵长寿,等等,现举如下:
“双喜鸳鸯”:由喜鹊和鸳鸯组成的图。“鸳鸯”象征夫妻恩爱,西晋张华《禽经》载:“鸳鸯,匹鸟也,朝倚而暮偶,爱其类也。”所以民间结婚喜绣鸳鸯的吉祥图案。民间有“喜鹊叫,喜事到”的说法,所以产生了很多与喜鹊有关的吉祥图案,如“喜上眉梢”,一只喜鹊和一树梅花;“同喜”,梧桐树上落喜鹊;“报喜”,喜鹊和豹子。
明代袁尚统绘《天中得喜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两只喜鹊寓意“双喜”,一只嘴中叼着几枚枇杷,寓意“天中得喜”。
“喜得连科”:一只喜鹊落于莲蓬上啄其颗粒果实,旁有芦草衬托。取连连考中之意,这是对读书人的美好祝愿。与之相关的“喜报三元”,是由一只喜鹊和三个桂圆或三个元宝构成图像。读书人到省里参加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各省的举人到京城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为会元,全国的贡士举行殿试,天子要亲自参加,第一名称为状元,三元即指解元、会元、状元。又,“莲”与“廉”音同,往往画一只莲花,表示“一品清廉”等。而莲花又名“荷花”,因而谐音“和”的吉祥图案,如“和合万年”等也用莲花表示。
“马上封侯”:猴子骑于马上。猴谐音“侯”,马上有“立刻”之意。古代还常用猴子、蜜蜂、印章构成“封侯挂印”等吉祥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