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加木
6月11日,完成纵贯罗布泊任务的考察队在米兰农场小憩之后,即准备沿古丝绸之路南线,再次横贯罗布泊地区,然后取道敦煌向乌 鲁木齐,从而结束这次两个多月的 野外考察工作。经过昼息夜行,风餐露宿,6月16日下午2时许,考察队来到库木库都克以西( 公里处。此时,车上所带的汽油和水都几乎耗尽,按照考察计划,还有400公里路。
在大漠中行走岂能缺水、断油。经讨论,他们决定就地找水。当天下午没找到。晚上,他们开会决定,向 当地驻军发电求援,并准备第二天 继续找水。彭加木亲自起草了电报 稿:“我们缺水和油,请求紧急支援油、水各500公斤。”用直升机运水 真比油还贵,彭加木指望能就地解决水的问题。根据地名所示和他的 判断,这地方应该是有水的。
17日上午,部队回电同意援助物资,并要求提供营地坐标。队员们悬着的心总算落了地。他们有的回帐篷休息,有的在看书。彭加木还在外面徘徊着。他考虑到直升机运送一次物资要花上万元,一公斤水要二三十元,且数量有限,国家付出的代价太大,最好能自己解决,若找到了水源还能为以后到这里考察提供便利条件。想到这些,他准备独自行动了。
彭加木失踪路线
下午一时,司机王万轩到车里取衣服时,在一本地图册里发现一张纸条,看后不由大吃一惊:“我向东面去找水井——彭。六月十七日十时三十。”彭加木冒着50多度的高温单人找水,这在沙漠里是极其危险的。 队员们赶忙分头寻找。但天黑了,还没有找到彭加木,他们就在沙丘上点起一堆篝火,想让彭老看到火光后辨明方向回来,3辆汽车爬上山坡, 向不同方向打开车灯,6条灯柱一直为他照着回来的道路;每隔一小时,一颗信号弹就飞向夜空,划出一条红色的弧线。它在告诉彭加木宿营地的方向。
整整一个夜晚考察队员都没合眼,仍不见彭加木回来。18日中午,地表温度达64摄氏度。一架由乌鲁木齐方向飞来的直升机 降落在队员宿营地。部队送来了紧急救援的水和其他物资。陈百泉和王万轩登上飞机,又在库木库都克地区超低空飞行反复寻找彭加木,依然不见踪影。彭加木失踪后,中央和新疆维 吾尔自治区党政军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紧急寻找措施。围绕库木库都克中心,在东西长140公里, 南北宽60公里的地带反复搜索,但是最终仍然一无所获。
6月20日,一支由28人组成的军民联合搜寻小分队,乘车赶到“720”基地,然后由西向东前往库木库都克方向寻找。与此同时,由敦煌派出的地面部队,也正沿着古疏勒河故 道,由东向西往库木库都克方向搜寻。6月底,搜寻进入高潮, 地面上黑压压的人群和天上密密麻麻的飞机密切配合,几乎将出事点方圆数百里搜找了个遍。为配合这次联合大搜寻,有关部门还从上海、南京和济南借用了条嗅觉极为灵敏的军犬……可是尽管付出了巨大代价,仍没有找到彭加木。
人们从忧虑、焦急,开始感到无能为力。后来新疆分院派出一支小分队,在原考察队宿营地,即彭加木遇难的地方,树立了一个高1米、宽0.7米预先用水泥制成的永久性标志,上面写着:1980年6月17日彭加木同志在此进行科学考察时不幸遇难。
据彭加木的队友和众多知情人判定,他在找水的过程中,因旧病复发体力不支昏倒,最后被大风卷起的流沙所埋。因为进疆后他曾患纵隔障恶性肿瘤。瘤长在心脏、气管和食道之间,有两个拳头那么大。据医学文献上讲,患这种病的人顶多能活两年。后来彭加木在上海中山医院治疗时,医生在他骨髓里检查出有“异常网状细胞”,证实他又患有另一种恶性肿瘤——网状细胞淋巴瘤。
除了特殊之例外,一般只能活3个月。种种迹象表明,在找水出发前,他的恶性肿瘤已初步复发。当年彭加木神秘失踪之谜,官方最终给了定义:罗布泊洼地地形复杂, 气候恶劣,荒漠无人。根据反复寻找的情况判定,彭加木在找水过程中, 可能因体力不支,迷路昏倒,被狂风吹动的流沙淹没。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古人对于楼兰的期待就像黄沙般在风中吹散,罗布泊和罗布泊的明珠楼兰都从美丽繁华的西域仙境变为现在的死亡之地,不禁让人唏嘘不已,一个个待解的谜团只能是我们对这片土地最后的道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