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发现的最早一版《山海经》,即晋代学者郭璞注释的《山海经传》中,对"女娲之肠"解释道:"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腹化为此神。"
与《山海经》最早成书的章节处在同一时代的著名诗人屈原也曾吟咏过女娲,在他的名作《天问》中,他感叹道:"女娲有体,孰能匠之?"
从这两处记载可以看出,早在先秦时期,女娲的形象便已经是远古时代的伟大女神了。至于她的生平事迹,暂时还没有人对此进行过记载。
到了东汉时期,以博学多闻著称的泰山太守应劭编写了一本民俗著作,名叫《风俗演义》,其中不但有着许多百科全书似的知识,也搜罗有不少妖魔鬼怪、神话传说。也是在这本书中,"女娲造人"的故事最早出现,并由此被后世广泛传播,成为了其代表性的事件。作为一位女性神明,女娲身上有着浓重的母系社会烙印。
一方面,她捏土造人,孕育了世间万物;另一方面,《尧典》中还说女娲开办"春社",让人们趁着春天祭祀神明的机会谈情说爱,以促进人们之间的交往和繁衍。
上文提到过的《风俗演义》中也曾写道:"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可见,女娲便是人类早期处于母系氏族时,德高望重的"一族之长"的象征,这便是其原型。
至于起源,早在先秦时期,民间关于女娲的传说便已经广为人知了。她的事迹,大抵发源于民间,也兴盛在民间。人们将其视为拥有生育、繁衍力量的伟大神明,对其十分敬畏。后来经过历朝历代的口口相传,以及文人们的各种记载和创造,女娲的形象逐渐清晰,也更加被人们尊敬。
关于女娲广为人知的"人首蛇身"形象,从屈原起便有对其具体模样的追问。对于屈原"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的疑问,东汉文学家王逸评论道:"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其体,如此,谁所制匠而图之乎。"可知战国屈原的时代,女娲还没有一个得到广泛认可的形象,而到了东汉之时,女娲人首蛇身形象的说法便已经初步推广开了。
除了史料典籍,我们也可以将目光放在文物上。
汉朝时,画像砖是记录的重要载体,不管是历史事件还是人物形象,画像砖上都能够进行记录。而女娲作为人们心目中重要的神灵,也出现在了砖上。
湖南长沙的马王堆遗址因尸身千年不腐的女尸而知名,其实,墓葬中许多其它文物也十分具有价值,比如被郭沫若认为是女娲像的帛画。
尽管帛画上的人物存在争议,但是女娲的可能性很高。在汉朝其它画像砖中,也存在有女娲和伏羲的人首蛇身像。要说为何女娲是这个形象,我认为这和蛇的生育特点有关。我们知道,蛇一般会一次性生下许多颗蛋,不久后蛋壳破碎,小蛇诞生。在古人眼里,这是多子的象征,而女娲作为生育之祖,有着蛇身更能体现其特点。
(本文作者为“古今事”平台邀约作家 煮酒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