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国桥
声明:“英雄旗帜”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说起“猫耳洞”,现在没有多少人知道。但对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些战斗在云南老山前线的将士们来说,“猫耳洞”可谓是刻骨铭心。
“猫耳洞”遗址(资料图)
“大洞小洞猫耳洞,洞洞卧虎藏龙;步枪机枪冲锋枪,枪枪怒火满腔”横批:“严阵以待”。“猫耳洞”遗址(资料图)
当年,“猫耳洞”是前线一种最普通的战地掩蔽工事,通常情况下,构筑在堑壕或者交通壕的两侧,拱形的半圆门,高约一米余,宽则几十公分,纵深长度不等,小则仅供1人容身,大则可纳3—5人,其功能主要用来防炮、藏身、储存弹药等,为坚守阵地的战士提供生存的空间。
1985年原石家庄陆军学校见习排长在老山前线“猫耳洞”
由于老山地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喀斯特地貌,山体上分布着许多大小深浅不一的溶洞,常被战士们当作天然的掩体,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难以构筑工事的不足。而久之,有人便把小型的天然溶洞与人工挖掘的猫耳洞混为一谈,不分彼此。也许是这种战地掩蔽工事,形似猫耳且又小又黑又潮湿,所以叫做“猫耳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