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5年春火星运行轨迹图
(2)《晋书·李势传》记载在公元344年——349年之间发生了荧惑守心,而对应了成汉李势、后赵石虎之死。
(3)《新唐书· 天文三》记载公元869年春,荧惑逆行守心。
(4)《明史· 天文二》记载公元1398年十月,荧惑守心。
以上四次,经过模拟,均没有相对应的实际天象。
难道说,这四次记载,只是史官们为了迎合某些事件而凭空捏造的吗?
➢ 周期性——新星爆发?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问题近年来有了一些线索。
国家天文台武家璧先生研究发现,这四次天象之间的时间差存在着惊人的巧合——其平均间隔都在530年左右!
“荧惑守心”记录时间
这就意味着:这四次并不存在的“荧惑守心”,可能是某一周期性天象;因发生在心宿这一区域,史官将其误认为“荧惑守心”。武先生认为可能是同一颗古新星爆发——心宿二伴星。原因有以下几点:
1. 新星爆发总是发生在双星系统中,而心宿二在心宿三星中唯一具有双星系统,它的伴星是一颗蓝矮星。
2. 一般新星爆发会增加7—9个星等;而心宿二伴星星等为5.4等,如果增加约8.3个星等(到-2.87等),和其主星(1.2等)的复合星等将是-2.9等,即火星最亮时候的星等。所以,它们被误解为“荧惑守心”要求的星等增加,符合一般新星爆发的规律。
3. 新星爆发需要吸积外界物质。而心宿二质量巨大,不断抛出大量物质,在其伴星周围形成气壳,能够为其伴星提供吸积物质。
4. 心宿二双星系统存在的特殊吸积机制,可能使心宿二伴星成为一颗再发新星。
➢ 来自商朝的线索
同时,作者提到了迄今为止最古老的(超)新星记载。商代武丁时期有一则甲骨文记载“七日己巳夕X, 有新大星并火”,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天学卷》中谓此片甲骨“确为遗留至今的最古新星记录”。
甲骨文记载“七日己巳夕X, 有新大星并火”
图片来源:“荧惑守心” 问题之我见. 武家璧
该记录年代在公元前1350——前1300年之间,从公元前1300年到前195年之间相距1100年,如果在中间(750BC)漏了一次记载的话,这两个时间段平均是550年,与530年相差不多。因此,这也是一个可能的证据。
➢ 后记
答案似乎已经明朗了,但是,从最后一次记录(1398年)至今已经有620年之久,为何在1928年左右没有检测到这颗新星的再次爆发呢?这个问题也许将在未来会有更明确的答案。
我国是世界上古代天象记录最丰富、最完善的国家。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对天象非常重视,所谓“天垂象,示吉凶”,天上的任何异常都被认为与国家、与统治者的命运休戚相关。天象示警是“天人合一”观念的体现,虽然并非一种理性的思维,但却深深影响了我国古人的世界观。
古人留下的丰富天象资料是我们的宝贵遗产,对当代天文学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价值(本文便是一个例子)。除此之外,天象记录也能够使我们精确定位某些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年代,如武王伐纣记载的彗星,如果是哈雷彗星,那么伐纣年代便是公元前1056年,当然这个只是如果,具体答案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天文学史上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各位小伙伴们对天文学史有兴趣吗?欢迎留言!
【参考文献】
1. 武家璧. “荧惑守心”问题之我见[J].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09, 30(1):83-88.
2. 江晓原. 天学外史[M].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END///
版面编排:琇 茹
牧夫新媒体编辑部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天文湿刻』 牧夫出品
*astronomycn
绚丽的猫爪星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