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边塞诗,起源于初唐,到盛唐时处于高峰期。
在唐诗中,为何能形成独特的派系——边塞诗?这是因为唐朝开国之后,边境经常用兵,从而“崇武”成为一种时尚,不仅一些行武者有强烈的立功边塞的渴望,连一些文人雅士,也有从戎边陲、立志报国的夙愿。
严羽《沧浪诗话》有言,唐人好诗,多是征战、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而征戍题材的诗歌写得最好的是有关西域的边塞诗,其中骆宾王号称是第一位从军西域并留下作品的诗人,被誉为“边塞诗祖”。
一
骆宾王是如何成为从军西域第一人的?这其中有种种因缘巧合。
骆宾王虽才华横溢,却坎坷一生,宦海浮沉,历尽坎坷。
他自小聪慧颖悟,学富五车,精通百家,经过州、县的考核,获得“乡贡”的资格,于贞观十五年(641)入京参加省试。他充满期待以为能一举中榜,跻身仕途。但没承想,由于答题与主考官的理念不合,导致名落孙山。
他辗转多地,在兖州完婚后,不得不上京谋仕。经过一番奔波,终于在右卫军中谋得一个录事之类的小官,然而好景不长,在同事的设诬加害下,不仅被免了职,还差一点遭受牢狱之灾。
此时的骆宾王,心情十分郁闷,为了洗清冤屈,他毅然逗留长安,多方奔走上诉,但未能如愿。一筹莫展之时,唐高祖李渊的第十六个儿子、任豫州刺史的道王李元庆,特意派人前来邀请骆宾王去道王府任职,在这里他过了舒心的几年,也结交了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诗友。
离开王府,原以为凭借自己的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很快能再度出仕,可未曾想,回兖州竟闲置长达12年时间,开始靠积蓄维持生计,后不得不亲自躬耕,生活也难以为继。
写了数封求仕信,再加之多人举荐,49岁的骆宾王谋得一个奉礼郎的职事。后在有力人士的举荐下,兼任东台详正学士。然而随着他在文坛声誉鹊起,无论是同僚还是上司,生性嫉妒者,皆视其为眼中钉。
在他担任奉礼郎三年后的一天,举行朝会仪式结束后,皇帝及参与者均已离场,在例行检查时,太常寺官员发现祭器的摆设顺序错乱。检查者随即大声斥责骆宾王,问他知罪否?骆宾王真的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不仅被罢免职务,而且还要等待进一步处置。
事发半个多月后,突然发生震动朝野的大事:因文成公主和亲而一度安定的吐蕃突然翻脸,一举攻占了唐军镇守的18个州。唐高宗下诏,火急征兵,并派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率兵讨伐。素有侠义心肠与忠勇肝胆爱国情怀的骆宾王,自然激情澎湃,于是他当即向吏部侍郎裴行俭写了一封自荐信,并附了一首《咏怀古意上裴侍郎》诗,从中表达了自己报国之心,同时也诉说犯案“待处”,欲趁机解脱困境、投笔从戎、立功边塞的意愿。
掌管人事大权的裴行俭,本来就欣赏骆宾王的才华,遂以“从军自救,以续前谴”的名义,批准他投身军营。
二
自古以来,文人士子都渴望建立功名,骆宾王也同样。但遗憾的是,科举不第,加上仕途艰难,尤其是遭人密谋设陷。骆宾王另辟蹊径,应募从军,立功沙场也就成了一种自然的选择。
还没踏上西域土地,他已在脑海中勾勒着军伍生活,写下《从军行》: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诗人把自己的豪迈信念与边塞的风光、酣战的情景,巧妙地融为一体,其中“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两句,大有“投笔从戎去,马革裹尸还”的英雄气概,也充分体现了他立功报国的宏愿。
咸亨元年(670)四月底,骆宾王离开京城,沿秦川西行,穿越玉门关,直抵轮台。
出于军事目的设立的玉门关,是万里长城的重要关所,西行可到西域。到达玉门关,骆宾王写了《早秋出塞寄东台详正学士》,一开头就写道:“促驾逾三水,长驱望五原”,说明他所走的路线经过三水、五原(《陈熙晋笺》注:三水即“今隶陕西邠州”,五原即“今甘肃宁夏府灵州”)。
离开玉门关,骆宾王随军队到了轮台。轮台是南北疆的交通要道,公元前60年,西汉中央政权就在这里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出轮台,年底到了天山,在这里写的《晚度天山有怀京邑》,就是这一时期骆宾王思绪的写照:“忽上天山路,依然想物华。云疑上苑叶,雪似御沟花。行叹戎麾远,坐怜衣带赊。交河浮绝塞,弱水浸流沙。旅思徒漂梗,归期未及瓜。宁知心断绝,夜夜泣胡笳。”
这首诗通过展现悲凉肃*的战地风光,摹写沉郁复杂的将士心境,表达了诗人对建功立业的期许和对普通士兵的关切。特别是“交河浮绝塞,弱水浸流沙”,使人联想到同时代诗人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古名句。全诗意境开阔,形象鲜明,诗人把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紧密结合,将爱国之情与浓重乡思有机交融,表现出抵御外患、心忧社稷的家国情怀。
骆宾王从军西域后,又直接被调到姚州平叛,据此推知,从咸亨元年至三年,诗人在西域至少待了三个年头,但许多诗已流失。按现存较全的《骆临海集笺注》统计,有关西域之诗仅存十余首:《从军行》《西行别东台详正学士》《早秋出塞寄东台详正学士》《夕次蒲类津》《晚度天山有怀京邑》《从军中行路难同辛常伯作》《边庭落日》《在军中赠先还知己》《久戍边城有怀京邑》《从军中行路难》……
三
文史界对骆宾王所撰写的边塞诗评价甚高。
《光明日报》曾刊发《陇右唐诗之路》,文中称:“唐代第一位从军西域走过‘陇右唐诗之路’并留下作品的诗人是骆宾王,他奠定了唐代边塞诗的基础。”《唐诗简史》载道:“后人曾经有观点认为,他是唐代第一个走向边塞大漠的知名诗人,是唐代边塞诗的开山人物……”
边塞诗的创作,为骆宾王的人生营造了一座新的高峰。骆宾王戎幕生涯的凄苦悲凉,为中国的文学宝库增添了一笔巨大的财富。
他秉承骆氏“书剑传家”的优良传统,矢志报国之心,影响并激励了一代代的文人侠客。继“唐初四杰”之后的陈子昂,就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北征东突厥,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征讨过契丹。盛唐时从军出塞的诗人就更多了:高适曾在河西幕府中待过,又曾两游冀北,东出卢龙;岑参两赴西域,任北庭、安西节度使属官,足迹遍及辽阔的天山南北;崔颢也曾出使过河东军幕。此外,还有王之涣、王昌龄、李颀……这些诗人从军出塞,既受到时代精神的鼓舞,也或多或少受到骆宾王这位先行者的影响。从而,在盛唐形成了著名的边塞诗派,并把边塞诗的创作推向了高峰。
骆宾王的边塞诗,不仅影响到他自己诗歌题材风格的转变,同时也影响到初唐诗坛诗风的转变。初唐诗风沿袭齐梁,活跃诗坛的多是宫廷诗人,诗多奉和应制,缺乏真情实感,自“唐初四杰”开阔了视野,题材有所扩大,诗风也有了转变。尤其是骆宾王从军西域后,完全跳出了原来狭小的生活圈子,在辽阔的西北塞外看到了前所未有的西域景象,体会到与内地迥异的崭新生活方式,从而扩大了视野。诗中对所见所闻的真实描绘,丰富了初唐诗坛,使之一改原先低沉婉转的风格,一扫柔靡无骨的诗风,摆脱了浮靡诗风的影响,诗歌开始具有了昂扬博大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