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鲁迅又成为网络热门的话题,这恐怕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
这一切缘于一个叫做“鲁迅说过的话”检索系统的出现。如今,搜索资料有许多工具,为什么这个系统会这么引人关注?
“鲁迅说过的话”检索系统是如何诞生的?有了互联网,查找诸如名人名言、名人生平之类的资料,非常方便,上网敲打一下键盘就行了。
比如在网络上搜索“鲁迅名言”,就会有一大堆的资料出现。
可是为什么会出现一个专门检索“鲁迅说过的话”的检索系统?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一系统一经问世,就受到热烈的追捧,以至于系统刚刚一上线,就因为访问量太大,导致系统多次崩溃。
事实上,这个系统一点也不神秘,是北京鲁迅博物馆制作的,这个系统就是将鲁迅先生的原著进行收集整理,成为一个专门的资料库。
如果你认为一段话是鲁迅说的,就到这个系统去检索,如果在检索出现了这句话,系统会注明是出于哪部著作,也就可以确认是“鲁迅说过的话”了。
反之,则是假冒鲁迅先生之名的杜撰了。
如今网络上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冠以鲁迅之名的名言警句,有些明显不靠谱的话,也说是鲁迅说的,一时间“鲁迅说过的话”可谓层出不穷、真伪莫辨。
正是因为假鲁迅先生之名的“名言警句”太多太滥了,以至于要专门设这样一个系统来打假。
鲁迅说过的话,为什么如何重要?人们对于“鲁迅说过的话”的态度,往往被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曾几何时,“鲁迅说过的话”被放置在一个极其神圣的位置,几乎是绝对正确的同义词。
当代作家余华曾经就写过一篇文章,非常有趣。
据余华回忆,在改革开放以前的特定年代,他在那个盛行辩论的年代,几次创造性地用“鲁迅说过的话”战胜了对手。
有一次,他跟一位同学为一个问题争得不可开交,这个问题是太阳什么时候离地球最近?
这位同学坚定地认为是早上和晚上,因为太阳在这个时候显得很大。
余华同学则坚定地认为是中午,因为中午的时候人感觉最热。
两人争论了很久,都无法说服对方。
终于有一天,余华使出了一个绝招,他对同学说:中午太阳离地球最近,这是鲁迅先生说的。
这下让对方辩友彻底傻眼了,既然是鲁迅先生说的,这位同学也只好承认是自己错了。
这样一个让人忍俊不禁的细节,反映了一个特定年代人们对于鲁迅的极度推崇。
事实上,鲁迅说的话,是他思想与情感的个人表达。
鲁迅说的话,更是其思想特质与个格魅力的综合体现。
看过鲁迅先生著作的人,甚至只是看过他的只言片语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鲁迅先生说的话朴实而深刻,常常像银针一样直刺穴位。
他对于社会深入的观察,他的敢爱敢恨与不妥协、不苟且,让他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因此,他说过的话,才有沉甸甸的分量,才有穿越时间的力量。
他清醒地面对世界,也敢于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是一个有着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
这样的人,常常会说出一个时代、一个社会潜藏于人们心底的声音。
这让我想起了黎巴嫩导演娜丁·拉巴基说的一番话。
娜丁·拉巴基是电影《何以为家》的导演。谈到为什么要拍以难民、儿童为题材的电影时,她说:每天自己都要面对挣扎着生活在贫穷混乱中的孩子,如果不去做点什么,自己就等同于这些罪行的同谋。
娜丁是用镜头在抗争,鲁迅先生在他那个年代是用笔在说话,是为许多人在代言。因此,他说过的话才如此震撼人心。
我们真的听懂了鲁迅先生的话吗?一个人说过的话,来源于他自身的体验、观察与思考,往往会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与独特气质。
鲁迅说过的话,实际上有一些特质是大家所公认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他最为人熟知的有这样一句话:从来如此,便对么?
鲁迅不盲从于权威的结论,不臣服于固有的教条,否则,他就不会对被千百年尊为圣人的孔子提出质疑。
在上个世纪,他一方面对西方列强对东方的压迫表示强烈愤慨,同时他也能够看到西方文明的优势和长处。
鲁迅曾经说过,可以排斥外国货,但是不要排斥他们身上可学的地方,比如他们“敢于指摘自己国度的错误”。
鲁迅还说过,不满是向上的年轮。我理解,鲁迅先生是说如果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很可能会止步不前。
今天,当我们认真检索“鲁迅说过的话”的时候,既要辨别其真伪,更要认真地品味其中的本意,真正听懂鲁迅先生话的深意。
如何看待“鲁迅说过的话”,这其实在鲁迅说过的话里已经有答案。
鲁迅先生曾说: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哪一种学问和事业。
对鲁迅说过的话,最大的敬意与尊重,恐怕是真正明了他要传达的思想、观点,他思考与观察问题的方式,更要透过他的冷峻言词,去靠近一颗滚烫的心和一个丰富有趣的灵魂。
或许,这才是鲁迅先生所希望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