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和步骤区别,步骤和流程的区别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1-04 11:44:52

思维方法是人们通过思维活动为了实现特定思维目的所凭借的途径、手段或办法,也就是思维过程中所运用的工具和手段。思维方法属于思维方式范畴,是思维方式的一个侧面,是思维方式具体而集中的体现。思维方法是由诸层次、诸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按其作用范围的不同,可以把思维方法划分为三大层次:一般的思维方法、各门具体科学共同的思维方法和各门科学所特有的思维方法。

定义

辩证关系

任何思维方法都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辩证统一。其辩证关系具体表现在:

1、思维方法归根结底是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的反映。

2、思维方法的发展受到社会实践的规模和水平、实践方式的发展程度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并随着社会历史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3、思维方法的选择和评价具有客观性,这种客观性在于思维方法的适用性,即思维方法是否与认识对象和实践对象相一致、相适应。

作用

思维活动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动态系统,思维对象、思维主体和思维方法是思维活动中最基本和最主要的三个要素。思维对象是思维活动的原材料;思维主体是具有认识能力及相应思维结构的人;思维方法是思维主体对思维对象进行加工制作的方式、工具和手段。

在思维活动中,思维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构成了思维主体和思维对象发生联系的中介和桥梁。没有科学的思维方法,人们的思维活动就不能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效。

内容概括

一、基础逻辑思维: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对比(求同、求异),原因与结果(正推:原因推理结果,逆推:结果推理原因,因果链:原因产生结果,结果作为原因产生下一个结果。)

二、系统:上下层次的事物是归属关系,同一层次的事物是并列关系(通常相互合作),系统是变化的,系统接口和漏洞。

三、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相互补充或相互消减。

四、静止与运动(不变与变化):增、删、改(变化类型),量变与质变(变化类型),相对与绝对(变化类型),现象与本质(变化类型),内因与外因(变化原因),偶然与必然(变化原因)。

五、结构:一对一(线状结构、环状结构),一对多(一分为多的事物彼此并列,树状结构,星状结构),多对一(并列的事物结合为一),多对多(网状结构)。

六、判定与筛选:是否的判定、条件的判定,判定起到了筛选作用。

七、逻辑与、逻辑或、逻辑非,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

八、假设法、排除法、反证法。

逻辑思维归纳与演绎

归纳:从多个个别的事物中获得普遍的规则。例如:黑马、白马,可以归纳为马。演绎:与归纳相反,演绎是从普遍性规则推导出个别性规则。例如:马可以演绎为黑马、白马等。

分析与综合

分析:分析是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侧面、属性,分别加以研究。是认识事物整体的必要阶段。

综合:综合是把事物各个部分、侧面、属性按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一为整体,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分析与综合是互相渗透和转化的,在分析基础上综合,在综合指导下分析。分析与综合,循环往复,推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事例:在光的研究中,人们分析了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认为光是微粒,人们又分析研究光的干涉、衍射现象和其他一些微粒说不能解释的现象,认为光是波。当人们测出了各种光的波长,提出了光的电磁理论,似乎光就是一种波,一种电磁波。但是,光电效应的发现又是波动说无法解释的,又提出了光子说。当人们把这些方面综合起来以后,一个新的认识产生了: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抽象与概括

抽象:抽象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而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具体地说,科学抽象就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于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概括:概括是形成概念的一种思维过程和方法。即从思想中把某些具有一些相同属性的事物中抽取出来的本质属性,推广到具有这些属性的一切事物,从而形成关于这类事物的普遍概念。概括是科学发现的重要方法。因为概括是由较小范围的认识上升到较大范围的认识;是由某一领域的认识推广到另一领域的认识。

比较思维法

按照对象,比较分为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和不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按照形式,比较分为求同比较和求异比较。在相似中,求不同处:事例:香港有一家经营粘合剂的商店,在推出一种新型的"强力万能胶"时,市面上也有各种形形色色的"万能胶"。老板决定从广告宣传入手,经过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的"万能胶"广告都有雷同。于是,他想出一个与众不同、别出心裁的"广告",把一枚价值千元的金币用这种胶粘在店门口的墙上,并告示说,谁能用手把这枚金币抠下来,这枚金币就奉送给谁。果然,这个广告引来许多人的尝试和围观,起到了"轰动"效应。尽管没有一个人能用手抠下那枚金币,但进店买"强力万能胶"的人却日益增多。在不同中,求相同或相似处:事例:人类发明飞机时参考了鸟,发明潜水艇参考了鱼。

因果思维

简单是说,因果关系的逻辑就是:因为A,所以B,或者说如果出现现象A,必然就会出现现象B(充分关系)。这是一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而且是原因A在前,结果B在后。(1)一切先后关系不一定就是因果关系,例如:起床先穿衣服,然后穿裤子,或者说先涮牙后洗脸,这都不是因果关系。(2)并不是一切必然联系都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只有有了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必然联系,才是属于因果联系。

因果对应关系:

(1)一因一果:既一个原因产生一个结果。

(2)多因一果:既多个原因一起产生一个结果。

(3)一因多果:既一个原因产生多个结果。

(4)多因多果:既多个原因一起产生多个结果。

递推法

递推就是按照因果关系或层次关系等方式,一步一步的推理。有的原因产生结果后,这个结果又作为原因产生下一个结果,于是成为因果链,因果链就是一种递推思维。例如:英国民谣:"失了一颗铁钉,丢了一只马蹄铁;丢了一只马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损失一位将军;损失一位将军,输了一场战争;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帝国。"

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法与因果思维法相反,逆向思维法是由结果推理原因。逆向思维的事例:例如:大家听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司马光的朋友掉进大水缸里了,常规的思维模式是"救人离水",而司马光面对紧急险情,运用了逆向思维,果断地用石头把缸砸破,"让水离人",救了小伙伴性命。例如:当时,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辩证思想已传入英国,法拉第受其影响,认为电和磁之间必然存在联系并且能相互转化。他想既然电能产生磁场,那么磁场也能产生电。

系统思维

(1)系统结构:系统的上下级是归属关系,同级之间是并列关系。例如:某所高中系统,分为高一、高二、高三这三个子系统,其中高一这个子系统又分为一班、二班。可见,系统的上下级之间(年级和班级)是归属关系,同级之间(年级之间或班级之间)是并列关系。

例如:人体由八大系统组成,既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其中的消化系统又由消化管和消化腺这两个子系统组成。其中的消化管又由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这些更小的系统组成。其中的小肠又由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这些更更小的系统组成。

方法和步骤区别,步骤和流程的区别(1)

(2)同级的事物之间的关系:系统中,同级的事物之间,通常按组织结构分为合作和对立两种。第一,合作关系:例如:餐馆是一个系统,里面的厨师、服务员、老板他们相互合作。例如:消化系统中的胃和小肠是合作关系,都是在消化食物。第二,对立关系:例如:全国足球联赛是一个系统,里面两只比赛的足球队是对立关系。例如:激素系统中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对立关系,胰岛素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合作关系与对立关系的事例:在一个群落系统中,羚羊之间是合作关系,一批羚羊休息时,另一批羚羊要放哨,而羚羊和狮子是对立关系。第三,同级的事物之间也可能没有相互关系。例如:一个超市系统中,假设其中的顾客彼此互不认识,那么这个超市系统的顾客之间就没有相互的关系。

(3)系统变化:通常,系统是发展变化的,静止只是相对的静止或暂时的静止。变化形式分为渐变和突变。

(4)系统接口:系统接口是一个系统与另一个系统之间传输物质、能量、信息的地方。例如:从地理而言,中国这个系统和印度这个系统的系统接口就是两国的边境关口,而边境关口之外的两国边界线上则不能有人或物的传输,所以不属于系统接口,如果有人或物的传输,就是非法入境了。

(5)系统漏洞:系统中只要存在漏洞,就可能影响到系统的其它部分,因为系统的各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要防止系统有漏洞。

(6)系统中的连续性与无限性:连续的事物是由有限个或无限个事物组成的。一条直线作为一个系统,可以看成由无数个点所组成的,这无数个点就是这个系统中的成员,所以这个系统是一个无限大的系统。实数作为一个系统,可以看成由无数个数字组成的,这无数个数字就是这个系统中的成员,所以这个系统是一个无限大的系统。

(7)系统中,同级事物之间的对应:一对一:一个事物对应一个事物。一对多:一个事物对应多个事物。多对一:多个事物对应一个事物。多对多:多个事物对应多个事物。

方法和步骤区别,步骤和流程的区别(2)

图片

(8)系统立体化:不仅要画出系统的上下级之间关系(归属关系),还要画出系统同级事物之间的关系,从而组成立体化的系统。

方法和步骤区别,步骤和流程的区别(3)

图片

(9)系统层次化:

根据系统的组成关系,可以分成不同的层次。

方法和步骤区别,步骤和流程的区别(4)

首页 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