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2月份以来,各地防疫政策陆续大幅度放宽,广州、重庆、珠海等地倡导 “非必要不做核酸”,出行不再查验核酸阴性证明。
北京、上海随即跟进,公共交通出行、及部分公共场所,也不再需要核酸证明。
而12月4日、5日,山东、浙江和江西的防控政策,再次大幅度调整:
山东不仅不需要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连健康码也不再查验,“落地检”也取消了;
浙江省是进入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再扫“场所码”。
江西则是处特殊场所外,进入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检测证明、健康码、不再扫“场所码”。
当然,像上海,虽然适当放款要求,但对于跨区域流动人群,还需要“落地检”,市内也还需要扫“场所码”。
那么,疫情以来一直和健康码如影随行的行程码,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2020年疫情防控之初,工信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推出行程码,为了记录个人行程,更好地服务于疫情防控。
最初阶段,行程码需要通过短信查询,后来升级到扫码查询,再后来升级到覆盖全国范围的查询系统。
行程码的查询原理并不复杂,就是通过分析手机通信的数据,来判断用户曾经和哪个城市的基站有过联系。
用户使用手机的过程当中,无论是通话、发短信,还是上网,都需要连接附近的基站,基站会记录相关信息。
每个基站的具体信息,包括位置、编号,运营商都很清楚,用户的通信数据传到行程码系统当中,就会显示出其行程记录。
国家推出这个行程码的目的,是为了掌握个人的行程,判断有没有到过疫情中、高风险地区,从而及时发现漏报、隐瞒曾到过疫情地区的相关人员,然后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行程码有14天的记录,如果去过的地区有疫情中、高风险地区,行程码上就会有有“星号”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