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清代诗人高鼎的一首二月早春诗(七言绝句)。
清代诗人高鼎晚年隐居南方乡村上饶地区,闲居农村因春天来临,即兴写下描写春天景色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表达了对于村居生活的喜爱,对于大自然的无限向往。
《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
村里的孩子们放学以后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首联写时间和自然景物,生动地描写了春天时的大自然,写出来春日农村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新芽,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唱歌。“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天的景物写活,使读者仿佛感受到春天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读者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
颔联写村中的原野上的杨柳,“拂”,“醉”把静止的杨柳拟人化了。堤旁的柳树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姿态,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
颈联和尾联写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这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孩子们放学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儿童正处在人生的早春,儿童的欢声笑语,兴致勃勃地放风筝,使春天更加生机勃勃,富有朝气。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
全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写人,前半部分基本上是写静态,后半部分则添加了一个动态。物态人事互相映衬,动静彼此互补,使全诗在“春”景这一主题下,完美和谐地得到了统一。
清代诗人高鼎高鼎(1828—1880年),字象一、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清代后期诗人。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其人无甚事迹,有关他的生平及创作情况历史上记录下来的很少,而他的《村居》诗却使他名传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