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源于古代的黄河流域,以其在四方之中,故称中华。经过先民们的流血牺牲,疆域渐广,凡所统辖,皆称中华,亦称中国。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是上古时期,可推溯到上古的尧、舜、禹时期,至夏商周结束。这一时期,是中华文化萌芽和发展阶段,流传下来的有《易经》(不含《易传》)、《古文尚书》,其他的已经失传。
第二个是春秋时期,百家争鸣,涌现了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孙子、韩非子等一大批思想家,这是中华文化的第一次大集成,中华古典文化进入成熟期。此后,中华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一直延续至今。其中,东汉末年,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最终,形成了以儒、道、佛为主体,以“仁义道德”为核心,囊括了政治、经济、科技、法律、教育、军事、艺术等所有领域的一整套的中华传统文化。
第三个时期开始于明末清初,随着西方文明的崛起,西学东渐,尤其在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加速了对中国的影响,至今,已经深刻的影响了中国人的吃、穿、住、用、行等日常生活,传统文化的影响日益衰退。
西方文化的影响在中国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明末清初,以学习西方的天文、数学为主;第二个阶段是“洋务运动”,以学习西方器物制造为主;第二个阶段从“戊戌变法”至中华民国,以学习西方政治、教育制度,发展现代的农、工、商业为主;第四个阶段,从“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方文明的根源—文化思想,“民主”与“科学”的观念开始传播,这时,中国开始全面接受西方文化。第五个阶段,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建立了新中国,从此,中国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日渐式微。
当代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逐渐复苏,出现了传统文化与以马克思主义为主体的西方文化珠璧交辉的局面,两者相互交融,形成了新时代的中华文化。但是,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并未彻底融合,两者的根本思想仍然是泾渭分明的。由于当代中国在经济上取得的长足发展,经济利益的润滑使得固有的矛盾大大缓和。但中华文化的根本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彻底地解决。
传统文化讲君子,讲仁义道德;马克思主义讲革命者,讲共产主义。当代社会,我们还要成为君子和革命者吗?还需要仁义道德和共产主义吗?为什么需要?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里都找不到答案。换句话说,我们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观?这就是当代中华文化的根本问题所在。需要中国人重新寻找和思考,不如此,新的中华文化很难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