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新冠已在英国夺走了约20万人生命。英国每百万人口确诊病例比美国还高。
所谓“群体免疫”不过是一场豪赌,赌注是英国6000多万人的生命。
“直到现在,我在街上看到不戴口罩的人就会很生气。我想问问他们,为什么这么自私,为什么不想想自己的家人,如果都戴好口罩,我的爸爸也不会去世。”
……
社交平台上,很多在英国的华人分享了感染新冠的经历。一位网友说,去年他们一家三口检测出新冠阳性,她和母亲都是轻症,可父亲在一周后因情况严重被转入重症病房,两天后就去世了,这对整个家庭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她希望人们能够重视基本的防护。
同时,笔者在社交平台上用关键词搜寻英国民众对政府“躺平式”抗疫的看法。网友“路易斯”发的帖文获得了高赞:
“大家知道吗?在英国政府最新应对新冠的指导意见中,人们可以在明知感染新冠的情况下正常工作或娱乐。这难道不会影响其他人吗?我们已经感染两次了,真的不想再感染了,但防疫政策让这变得困难。”
一句“真的不想再感染了”透露出路易斯的失望与无奈。而他唯一能做的不过是发发帖子。
在社交媒体上,很多在国外感染新冠的人都否认这是“大号流感”。他们在描述咽喉的疼痛时不约而同用了相似的词——“吞刀子”。此外,一段时间失去嗅觉、味觉也是普遍提到的症状。
但不管他们感觉有多难受,笔者发现,在英国,大多数感染新冠的人都是自我隔离,很少去医院。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医院床位实在是紧张。网友“初二”说,“英国看病预约时间长得能把人耗死。”
今年8月,英国一名资深医生在接受《泰晤士报》采访时说,如今患者宁愿在家里死去,也不愿冒险躺在医院走廊的推车上等待救治。英国国民保健署联合会常务会长马修·泰勒说,“急诊室人满为患。大约七分之一的病床被应该出院却又无法出院的病人占用。一些患者不得不等待40多个小时才能等到救护车。”
《英国医学杂志》的社论称,“与新冠共存”的尝试是压垮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