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材课下注释有哪些需要修正补充
必修三
《咏怀古迹 其三》
1、画图省识春风面:省,曾经。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整句意思为:从画工画的画中还能看见王昭君曾经美丽的容颜。
修正:如果“画图省识春风面”解释为:“从画工画的画中还能看见王昭君曾经美丽的容颜。”,那么,画工毛延寿到底把王昭君画的丑还是漂亮呢?从文中的典故看,王昭君自恃貌美,绝不贿赂画工,所以毛延寿才把她画得如此之丑,才会酿成汉元帝使其和亲的悲剧。造成这种前后矛盾的原因有可能是编者没有很好地理解“省”字的内涵。
《说文解字》:省,视也。从眉省,从屮,徐铉等曰,屮通识也,所景切。也就是说,省,观察,辨识的意思。因此这句诗可以解释为:你汉元帝仅仅凭借画工毛延寿对王昭君的画像来辨识她美丽的容颜(杜甫认为),这是多么荒唐可笑,汉元帝之昏庸可见一斑,正是由此才造成了王昭君“环佩空归夜月魂”的悲剧命运。
2、环佩空归夜月魂
补充:有的版本不是这样的,比如:蘅塘退士编的《唐诗三百首》里,这句是就变成了“环佩空归月夜魂”。诗句在传抄过程中出现失误,因此造成版本的不同,这无可厚非。但我们可以比较一下这两个版本的差异。先说说诗歌格律的要求,这三个字在平仄上应 该是“仄仄平”,那无论是“夜月魂”,还是“月夜魂”都符合要求,那我们只能揣摩哪一个更符合诗句的意境。先说说“夜月魂”,在朗读上不是太朗朗上口,显得有些拗口;那“月夜魂”呐,就比较自然一些。“月夜魂”是偏正结构,即月夜之时的魂魄,与上句“春风面”,春风之面,形成对比:生时拥有美丽容颜,死时只有孤独魂魄。整句的意思:王昭君在月夜之时(古人认为,人的魂魄不敢见光,只能在黑暗的夜里出没),她的魂魄空自归来,可见出王昭君对家乡的极度思念,生不能归汉,魂不能归家的悲惨的命运,让读者生发出对她的同情和对汉元帝的痛恨。南宋词人姜夔在咏梅《疏影》曾经把杜甫的这句诗的形象进一步丰富提高,“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环佩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由此可见,“月夜魂”更比较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
《寡人之于国也》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亩住宅的场地,(在住宅场地上)种上桑树。树,种植。
修正:树之以桑,(在住宅场地上)种上桑树。树,种植。“在住宅场地上”这显然是编者认为省略的内容,因此加上去就很通顺了,补出省略成分,无可厚非,但不能无根据的硬加上去。其实,这句话的句式正是一个标准的状语后置,由介词“以”加名词构成的状语后置结构,句子的正常顺序为:以桑树之。树,种植。之,代词,指五亩之宅,因此,这句话可以解释为:把桑树种植在它(五亩之宅)上边。“五亩之宅,树之以桑”解释为:五亩住宅的场地,(如果老百姓)把桑树种植在它上面。
2、谨庠序之教:庠、序,都是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补充:庠、序,《说文解字》注:礼官养也。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从广羊声,似阳切。(卷九下,一九二页)《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注:庠,古代的学校。《汉书 儒林传》:“殷曰庠,周曰序”。这两个注解是一致的,因为《说文解字》和《汉书》的成书年代都是在东汉。但细心的我们还是发现,课文中的注解和《说文解字》和《汉书》说法不一致,这是为什么?原来,教材的注解是参照《康熙字典》的解释,那《康熙字典》又是依据什么呐?《孟子 滕文公篇》:夏曰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由于,《孟子》的成书时间比《说文解字》、《汉书》早,可信度更大一些。不过,我们还是有疑惑:1、东汉的许慎,他在编《说文解字》时,就没有看到《孟子》这本书以及里面的解释,如果没有,那说明许慎多么不严谨审慎;2、孟子在写文章时,为什么不把时代在前的“序”提在“庠”的前面,而要做改动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