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是不良习惯反复强化的结果,一旦落入圈套,行事往往极易陷入拖延的怪圈:
①这次我计划要早点开始着手 →计划很好,但实际情况不乐观,还是和以往一样拖延。
②必须马上开始做了→开始焦虑,觉得应该动手,但又心存侥幸。
③如果不早点开始会有什么后果呢→伴随可怕后果的想象。
④除了这件事我可以做任何事→为了缓解焦虑,随便找点小事都能蘑菇好久。
⑤应该还有点时间→盼望上天垂怜,出现奇迹。
⑥我确实有拖延的毛病→把无法完成任务归结于自己有毛病。
⑦最后抉择做还是不做→不做→逃避反应、放弃任务,失败。
→做→背水一战开始做事,感慨为什么没早点做,无法保证质量。
⑧我永远不会再拖延!
“拖延症”就像一个恶魔,一旦被缠上,便如影随形,每当面临任务时,便会走进这个怪圈,最终结果无论任务是否完成,拖延者都会被折磨得精疲力竭,每经历一次这样的任务,就好似要闯过一道险关,每次结束时你都会誓言旦旦,下次早点开始、做好计划,绝不再陷入这个怪圈,这时的你是意志最坚定的,直到……下一次任务出现。
你为什么会得“拖延症”?导致“拖延症”的原因有很多种,每个研究领域都会提供一套完备的研究理论及丰富实验结论,以下几点可能你会更容易理解:
- 遗传决定
这里的遗传要追溯到很远,当我们还是猴子时,手里的香蕉是最能令自己感到兴奋的,才不会去想今天吃完了以后怎么办,不会想老了、退休了、没有香蕉了怎么办,更不会想后代子孙吃不上香蕉怎么办。
而“拖延症”患者的特点之一就是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往往被眼前的小兴趣、小事件带来的满足感所吸引,选择暂时忘掉那些重要的、可能获得更大利益的大事。
这也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惯性保留的一些原始遗传特性。
- 追求完美
也有一大部分的“拖延症”患者具有完美主义倾向,凡事追求做得尽善尽美, 5分钟完成的任务需要5天甚至更多的时间来思考、打前站,稍有不如意则心烦意乱,不能安睡。
然而凡事哪有尽善尽美,何况也没有一万年用来做准备,准备不足,能做优秀的成果便也只是完成了而已,不尽之处总感觉遗憾,以后做事需要更多时间来思考、准备,循环拖延。
- 对结果的恐惧
这种恐惧往往最开始是由外界带来的,例如对子女要求严格的父母,要求孩子做事必须迅速见到好的结果,否则就要被批评。
这种行事风格也会被下一代所继承,自己做事的时候也想要时间短、效果好,但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种情况下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陷入:被催促、快做、做错、挨收拾的恶性循环,做事总是对应这不好的结果,为了逃避负面的情绪和感受,练就了“拖字诀”。
- 与时间的战斗
拖延的另一个根源,是拖延着与时间在战斗,总觉得自己能够驾驭、操纵时间,是由自己来控制时间。
自己决定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甚至用很短的时间就能顺利完成各种任务,而不是要顺应时间来安排工作,把时间看作是需要制服和取胜的对手。
这种稍显偏激的年轻心态,往往激发更多的拖延。
- 争夺自主权
也有的人天生不愿意受控制,不想让别人安排自己的生活,认为应该自由支配生活和学习工作,不愿服从权威,家长或老师安排的任务偏偏就不完成。
似乎觉得自己能挑战权威就是个人能力的体现,可以表达为青春期逆反极其延续。
然而这种胳膊拧不过大腿的战斗往往带来自身的损兵折将。
病得这么重该怎么办?真的患上“拖延症”,情况还挺严重,该怎么办?
如果你够坚定,“头悬梁、锥刺股”不失为很好的方法,但想到痛苦的后果,恐怕你还要拖到先享受完了再实施,不知要到何年月,还是从现在开始找一些可行的方法开始行动最重要。
- 先干掉最强的
让“资深拖延症”患者马上行动起来可能有困难,我们缓步前进,先来理清思路,任何一个行动派都是内心强大的战士,内心的强大体现在敢于知难而上,迎着痛苦前进。
复习考试、完成作业是痛苦的,“玩游戏、刷微博、聊QQ”是轻松的,对你而言,完成轻松的任务带来的愉悦能够冲淡因为没完成任务而导致的内疚,然而没有困难和挑战带来的愉悦是不牢靠的,远不及历经重重困难获得胜利带来的成功体验更加让人幸福。
当我们明确“解决问题是最大的收获”这一观念,完成有难度的任务自然容易接受,复习考试、完成作业是大的痛苦,不能玩游戏、聊天是小的痛苦,当我们解决掉看书学习这个大的痛苦之后,不能玩这些小的痛苦根本就不会放在眼里。
强大的内心力量会指引我们,向着痛苦,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