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是一种非常高雅的爱好,不仅可以很好地抒发情感,而且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朗诵不看我们的学历、不在意我们的年龄(3周岁以上的正常人都可以朗诵),朗诵也与我们之前是做什么工作的没有太大关系。只要我们喜欢、能分析透作品、可以运用合适的方法朗诵出大家喜欢听的感觉就可以朗诵。
很多人比较关心一个问题:怎样朗诵出大家喜欢听的作品?
要想朗诵出好听的作品,先要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朗诵”。
现在,我们听到的大多数的“朗诵作品”并不是真正的朗诵作品,因为多年来,很多人被误导了;可以说,我们听到的、学的大多不是真正的“朗诵”艺术。
朗诵常见的误区有以下几种:
1、“表演式”的朗诵;如:有的人在“朗诵”《将进酒》时,不是李白,却穿着古代的服装,在台上表演。朗诵不是演话剧,也不是演电影,不需要表演;而是看是否能朗诵出“大家一听就喜欢听、越听越想听、期待听后面的内容”的有吸引力的感觉。
2、“播音式”的朗诵;很多人在朗诵时太想秀自己的声音,过于在意每个字的字头、字腹、字尾和声音大气洪亮;朗诵不是播新闻,并不一定说必须将每个字的“字头、字腹、字尾”做到位才能朗诵;朗诵最主要的还是看“是否能选择适合自己朗诵的内容、能不能真正逐字逐句地揣摩透每一句话、是不是可以用心诠释作品的内涵”。
3、“拉调调式”的朗诵;有不少人“朗诵”作品时一张口就开始拉调调,就好像不拉调调就不是朗诵似的;其实,朗诵并不需要拉调调,而是要在分析清楚作品的前提下、合适地运用朗诵的方法“讲述”出大家喜欢听的语言艺术作品。
4、“动作夸张式”的朗诵;很多人朗诵作品时为了做动作而做动作,让观众看到的动作太假(大多是老师让这么做的或模仿别人做的,至于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动作,可能连“朗诵者”自己都不明白),这样的动作并不符合朗诵内容表情达意的需要,也不符合生活;在正规的全国朗诵大赛中,这样的动作不仅不会给“朗诵作品”加分,反而会减分。
可能有的人会问:“如果一点动作都没有,是不是显得有点呆板?”
朗诵时需不需要动作要考虑作品表情达意的需要。如果需要做动作也一定要符合作品、符合那句话表情达意的需要、符合生活……每个眼神、每个动作都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要让大家觉得生活中就是这样的,不做作。
不能为避免所谓的呆板而刻意地加动作。
5、“吼喊式”的朗诵;很多人以为朗诵要大声喊、大声吼,他们觉得这样做让观众、听众觉得他们多有激情,认为评委就喜欢这样的吼、喊;事实并不是这样的,真正的朗诵不是靠“吼、喊”,而是根据每一句话表情达意的需要,合适地运用朗诵的方法“讲述”出有魅力的朗诵作品;“喊、吼”并不一定能“朗诵”出大家喜欢听的作品,而且对嗓子是非常不利的。
6、“随意加东西式”的朗诵;不少人在“朗诵”时,加了文字内容中本来没有的东西,如:加语气词“啊、呢、吧……”;还有人在朗诵作品时加了哭、笑……
真正的朗诵是要忠于作品的,不能随意加东西。尽管朗诵作品前需要“改编”,但是朗诵作品前的“改编”不是指改动文字内容(原来的文字确实有错误的除外);朗诵作品的改编是指“不修改文字,运用合适的朗诵方法将文字内容改编成了适合朗诵、适合听的语言艺术作品”。
7、“过于追求配乐式”的朗诵;朗诵作品不一定用配乐;先不说配乐的版权问题,也不说配乐是否好找到,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朗诵主要听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朗诵的风格、对作品的到位的理解、朗诵方法的合适运用、有吸引力的感觉、有魅力的声音……而不是配乐。合适的配乐可以烘托气氛、辅助表达感情,也可以带动朗诵者的情感;不过,如果用的配乐不合适、或者不能把握好声音进入淡出的合适的时间点、或者人声和配乐声音大小不和谐,为加配乐而加配乐会适得其反,还不如不加配乐。
除了以上所说的7个误区,朗诵作品时更为常见的问题是选择的作品并不适合自己朗诵。很多人在选择朗诵作品时不是先考虑是不是适合自己朗诵,而是看“是不是名篇、有没有名人朗诵过、在大赛中是否获过奖、评委喜欢听什么……”
这个问题最为突出的是少儿朗诵,很多孩子选择的作品并不符合自己的认知,也不理解,只是在拼记忆力、做老师或家长让做的动作。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将进酒》、《满江红》、《致橡树》、《再别康桥》、《雨巷》、《乡愁》、《我的心》、《相信未来》……
这是朗诵的一大忌,如果你选择的作品并不适合自己朗诵,只是一味地比服装、拼声音、秀动作、炫配乐……不可能打动听众,也不可能朗诵出大家喜欢听的语言艺术作品。
在少儿朗诵方面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刻意用“成人范儿”的口吻“朗诵”作品。每个正常人都有自己的音色,本来的音色相对而言听起来会自然些。大多数少儿本来的声音是很好听的,可是,不知道是“老师”教的问题还是模仿别人朗诵的原因,很多孩子在朗诵作品时非要用“成人范儿”的口吻,给人的感觉不仅不自然,而且有点怪怪的感觉。其实,这样“朗诵”出来的作品并不一定好听,而且还不如用自己本来的声音朗诵给人的感觉好;在参加正规的全国朗诵比赛时,这样的“朗诵”作品也不可能得高分。
可能有的家长、有的老师会说“这样不很好吗?显得孩子多成熟啊!”如果非要“装成熟”,那不便评价。可是,如果要朗诵作品,最好就不要这样做;因为这样做是在误导孩子,会让孩子形成不好的模式,到时候想改都难。
“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好、老师觉得自己的学生棒”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学生在朗诵艺术方面真正能学有所成,我们是不是应该给少儿正确的引导啊?少儿朗诵不是让孩子们去“演大人”,为什么非要让孩子在声音方面“装成人”呢?用少儿本来的声音朗诵作品会更好。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被误导的情况呢?
因为在我们国家很多时候过于追求“名人效应”,很多单位在组织文艺活动时,很喜欢邀请一些名人来朗诵作品,像曹灿老师、瞿弦和老师、赵忠祥老师、虹云老师、任志宏老师、陈道明老师、濮存昕老师……这些老师在某些方面确实是专家。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喜欢把自己擅长的一面展现给大家,而不愿意把自己不好的方面呈现出来。”
所以,曹老师、瞿老师、陈老师、濮老师……这些表演方面的专家就会更多地用擅长的表演技巧来“朗诵”作品,赵老师、虹云老师、任老师……这些播音主持方面的大腕就会更多地用擅长的播音主持技巧来“朗诵”作品。可是,对于大多数观众、听众来说,因为不是语言艺术方面的专业人士,所以,并不清楚这些老师“朗诵”出来的作品是不是真正的朗诵,一听觉得不错,再加上喜欢模仿名人,就开始模仿名人“朗诵”的模式开始“朗诵”了,以为这样做就是朗诵。
有的人不仅学习某位老师“朗诵”的模式,甚至还模仿他(她)的声音。岂不知这样做犯了朗诵(说的是真正的朗诵,而不是现在所谓的“朗诵”)的大忌——真正的朗诵最忌讳的就是模仿,不仅不要模仿别人的模式,更不要模仿别人的声音。
为什么说朗诵不要“模仿”呢?
我们知道这样一句话:“100个人看《哈姆雷特》,会有100个不同的哈姆雷特形象”。
每个人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不同,每个人的文化底蕴、生活阅历、人生感悟不一样,先不说每个人有自己的声音特点,就是我们每个人的语速快慢、气息长短都有别,甚至我们在朗诵作品时,想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两个人在思想感情转换的时候,时间快慢都会有差别。
古话说得好:“文无第一”。语言艺术也一样,并没有最高水平一说,没有对错一讲,只有“更好、更合适”。
你有你对作品的理解,我有我对内容的感受,你理解的就一定是作者的原意吗?你朗诵出来的就一定符合作品的内涵吗?不一定吧?
作者创作作品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特定的心情下,我们并不是那个创作出作品的“特定人”,只能说这是我们对作品的理解罢了(只是自己的观点,我们不能要求别人必须接受)。
所以,同一个作品可以朗诵出不一样的感觉,只要能把我们感受到的作者表情达意的需要运用合适的朗诵方法诠释出来、朗诵出大家喜欢听的感觉就好。
可是,现在很多所谓的“朗诵”老师要求学生一遍一遍地听他(她)“朗诵”的作品、模仿他(她),这不是最好的方式,很容易误导人。
大多数教“朗诵”的老师一般是拿几个作品让学生读,然后告诉你:这个地方发音不准、那个地方重音不对、你有舌尖音、你的后喉没打开、你不能这么读、你要这样朗诵……然后,他(她)就给大家示范,让学生模仿。
对于这样的“老师”,学生们要区别对待:
1、如果确实是学生发音不正确,是需要用老师说的正确的思路和实用的方法练习发音(“老师”自己的发音都有问题、或者教的思路不正确、或者讲的方法不实用的除外)。
我们可以和普通话非常标准的学过播音主持的老师学普通话。
如果要想学习朗诵,就要看老师是不是真正懂朗诵了。
2、对于重音,给大家一点建议:最好不要听别人说你“这个重音不对”、“那个重音找的不准”……我们也不要这样说别人。
因为“重音没有对错、没有准不准”,只有“更好、更合适”。大家对作品的感受不同,所以,每个人对于同一篇作品找的重音不同是常见的情况;即使是同一个人分析同一篇作品,这一遍和上一遍找的重音也可能不一样,这是因为每一遍的理解有差别,是正常的现象。
3、至于所谓的舌尖音、后喉没有打开……关于播音主持方面的问题,在此不便多说。
我们主要探讨的是朗诵方面的话题,只给大家一个建议:如果你是想朗诵而不是播新闻,在保证发音正确的前提下,可以不用过多地考虑播音主持方面的其他问题。
4、对于“老师”说的“你不能这样读、你要这样朗诵……”一定要仔细分析、慎重对待。
首先,真正懂朗诵的导师能用通俗易懂的生活语言教给我们每一种朗诵方法的5点核心内容:本质、怎么做到、如何做更好、注意事项、怎么练,让学生一听就明白、一用就会;而且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不一样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每一位学生,会告诉每一个学生实用的改进方法,能帮助每一位学生都快速提高,也能启发学生经过思考、感悟变成自己的能力,还能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艺术规律、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朗诵方法。
其次,真正懂朗诵的导师在指导学生时一般不会说“你不能怎样、你应该如何做……”这类的话,而是用和蔼的语气引导学生“你想想怎么做更好?你看是这样好呢还是那样合适?你比较一下,看看这几种做法中哪种方式更能体现这句话表情达意的需要……”
真正懂朗诵的导师不仅能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还能使学生清楚怎么做更好;导师可以让学生在几分钟内轻松地学会一种朗诵方法,而且可以使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再给大家一个建议:我们最好不要听信别人说的“你的声音只能朗诵这一类作品”、“你不适合朗诵那一类作品”……这类的话。
因为:
(1)在听朗诵的作品时,最主要的是听朗诵者有没有朗诵出有吸引力的感觉(让听众一听就喜欢听、越听越想听、期待听后面的内容)、使听众在听的时候愿意根据朗诵者的声音进行艺术再创造(听众眼前能浮现符合作品、符合生活的画面)、听完之后知道朗诵的是什么(能说出大致的内容)、是不是能触动听者的内心(引起听众的共鸣)……而不是听朗诵者的嗓音是不是好,也不是听每一个字是不是都把字头、字腹、字尾做到位了。
当然,在“能选择适合自己朗诵的作品、真正分析透了每一句话、也能运用合适的方法朗诵出有吸引力的感觉”的前提下,如果声音好听、普通话标准,可能喜欢听的人会多一些。
(2)声音是可以改变的,如果能有机缘遇到合适的导师学习实用的方法、自己能用心坚持的话,我们的声音会越来越好听。
(3)适合朗诵的作品有很多,不仅有散文,还有诗歌……很多类型的内容。即使是同一类作品也有很多,这个作品不太能体现我们的声音特点,换其他的作品进行朗诵,可能大家就会喜欢听。
所以,不能以偏概全地说“你不适合朗诵哪一类作品”,只能说相对而言比较适合朗诵什么作品,而不是“不能朗诵哪一类作品”。
再者说了,现在朗诵不好,并不代表将来也不能朗诵好。只要能找到合适的导师学习正确的思路和实用的朗诵方法,用心坚持学一段时间,朗诵水平是会大幅度提高的。
以后,我们不要这样想、也不要这样问别人:“我的声音能朗诵吗?我的声音可以朗诵这个作品吗?”更不要听别人轻易下的结论。
只要我们喜欢、能选择适合自己朗诵的内容、能分析透每一句话、能用心诠释作品的内涵,就可以朗诵,也可以尝试朗诵我们喜欢的不同作品。
如何判断一个作品朗诵得好不好?
好的朗诵作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朗诵者一张口朗诵,就让我们觉得这种感觉非常好,吸引我们去听、越听越想听、期待听后面的内容;甚至听了几遍,还喜欢听。
就像听戏,真正懂行的人都说去听戏,而不是看戏;对于经典戏曲,即使是同一场戏,听了很多遍、自己都会唱了,还是喜欢听。
(2)听的时候,听者觉得是一种享受,愿意根据朗诵者的声音进行艺术再创造,脑海中也能浮现符合作品、符合生活的画面。
(3)听完之后,听者能讲出作品的大致内容,知道朗诵者在讲什么。
以上三点是判断一个作品朗诵得是不是好的三个基本标准,一般的人也可以根据这三点来评判作品朗诵得如何。
从专业角度来说,朗诵得好不好还要听运用的朗诵方法是否合适、是不是真正揣摩透了每一句话……
至于配乐、演出服装对于真正的朗诵来说并不是很重要。
我们总结一下,想朗诵出好听的作品需要的条件:
(1)选择适合自己朗诵的作品(并不是每个作品都适合朗诵的,也不是每个作品都适合自己朗诵的。怎样选择适合自己朗诵的作品?等有机会再分享)。
(2)从标题开始要逐字逐句地分析清楚、揣摩透,每一句话表情达意的需要都要把握准(如何分析作品?怎样把握每一句话表情达意的需要?将来有时间再进行专题介绍)。
(3)能用心诠释作品的内涵,朗诵作品时脑海中能浮现符合作品、符合生活的画面(如何让自己的脑海中能浮现符合作品的画面?将有专门的介绍)。
(4)能合适地运用朗诵的方法讲出大家喜欢听的感觉(朗诵方法有很多,常用的都有12种。怎样合适地运用朗诵的方法?到时候再系统地讲解)。
(5)在能朗诵出作者原意的前提下,运用语言艺术的方法呈现高于文字内容的有声语言的魅力,使听众听了感觉是一种享受。
想朗诵出好听的作品,很多时候还要联系生活。
很多文字作品是作者用文学手法根据从生活中提炼的东西创作的,而朗诵者要用有魅力的声音把文字作品还原到生活中去。
朗诵作品时,联系生活也是一种容易找到感觉的方式。
想朗诵出好听的作品,除了以上几点之外,还要不断提高鉴赏力。
好的声音重要,好的鉴赏力也很重要。
我们不仅要能听出别人朗诵的作品好在哪儿(这样才能学习借鉴),也能要听出自己的作品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高(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我们在听别人朗诵的作品时,最好是在分析透作品的前提下、带着以下5个问题去听:
他运用了哪些方法?
他为什么这样处理?
如果是我,我会如何朗诵?
有没有更好的方式?
我从中 学到了什么?
有了这样的思维方式,我们再听朗诵的好作品,就会比“为听而听”能学到东西。
就像我们在生活中,看到别人做的事、听到别人说的话,我们也可以想一想:他是怎么做的、他是如何说的?他为什么这样做?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有没有更好的做法?我从中 学到了什么?
经常这样思考,会学到很多东西。
想朗诵出好听的作品,还应该知道朗诵与其他艺术类型的区别。
播音、主持、朗诵、说评书、讲故事、播小说、有声读物配音、语言表达……这些是不同的语言艺术类型,尽管有一些可以相互借鉴之处,但也有很多特有的方法。
学过播音主持的人,普通话是很标准、声音是不错。可是我们在听一些学过播音主持的人“朗诵”的作品时并不觉得很好,感觉是在“读书、念字”,基本是一个模式、都差不多,因为他们习惯了四平八稳的保险调,就是通常说的“播音腔”。他们太在意每个字的字头、字腹、字尾了,以致于朗诵作品时在吸引人的感觉方面可能还不如没有学过播音主持、没有形成不好模式的人朗诵得好。甚至听到他们有一些语言不规范的问题(比如:停连运用得不合适;尽管学过播音主持的人一般都学过停连,可是很容易在停连方面出现问题)。听朗诵作品听的最主要的是吸引人的感觉,而不只是每个字的字头、字腹、字尾做得多到位,我们不是在听新闻、也不是在听专题。
所以,我们在朗诵作品时,只要发音正确,就不要太在意每个字的字头、字腹、字尾是否都做到位了,更不要想什么鼻腔共鸣、胸腔共鸣、头腔共鸣、五腔共鸣……这些播音主持方面的问题,而是要把重点放在是否真正分析清楚、揣摩透了内容,能不能运用合适的方法朗诵出大家喜欢听的感觉,是不是可以用心诠释作品的内涵。
我们在听一些学过话剧表演、影视表演的人“朗诵”作品时,会发现在角色塑造、对话部分很有特点,可是在非对话部分、朗诵陈述的内容时就不一定很到位了;因为朗诵不是演话剧、演电影,听朗诵的作品也不是听话剧、不是听影视剧,而是听你在朗诵什么。
我们还需要知道一点:话剧表演、影视表演、影视配音、动漫配音属于表演艺术,不论是台前还是幕后,都侧重于表演,和真正的朗诵有很大的区别。朗诵属于语言艺术。
如果不能选择适合自己朗诵的内容、不能真正揣摩透每一句话、不能用心诠释作品的内涵、不能合适地运用朗诵的方法,只是靠字正腔圆、大气洪亮的声音或者不错的表演是很难朗诵出好听的作品的。
我们今天先交流到这儿,等有机会,再给大家分享语言艺术方面的体会。
想了解更多的语言艺术(朗诵、演讲、讲故事、播小说、有声读物播讲、语言表达……)知识、或交流相关问题,请关注 微信公众号
语言艺术交流 yuyanyishujiaoliu
就是 语言艺术交流 的汉语拼音全拼
也可长按下面的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 关注
如果想学习配音、朗诵、讲故事、播有声小说、有声读物播讲、语言表达……语言艺术方面的系统知识和实用方法,可以和QQ 523790078 联系、预约专家授课的时间!
联系QQ号是 52379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