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
总的来看,哈萨克人的饮茶习惯与汉人迥异。汉族之饮茶最早为煮饮,而后发展成煎茶,最后是开水冲泡,此种方法在明代之后出现,渐渐发展成主流,成为汉族主要的饮茶方式。而煮饮是哈萨克族的饮茶习俗,茶品主要采用煮的方法制作,甚至耗时更久可以称之为“熬茶”,无论是素茶,还是鲜奶,都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火候才能逼出味道。
四、为何哈萨克族有奶食崇拜?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最典型的符号特征,奶茶不仅是哈萨克人日用的必需品,更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哈萨克人有着对奶食的崇拜情结,认为奶制品是吉祥的象征。在哈萨克先民意识中,白色是受到崇尚的颜色。他们常将最好的毡房用白色的毛毡搭建起来,称为“白色的宫殿”;哈萨克氏族与部落中的上层人物会称自己为“白骨头”,而非贵族出身的平民则被称为“黑骨头”,黑白骨头之间不得通婚,等级森严。他们还认为白色的马、白色的羊是吉祥的象征。笔者认为,哈萨克人对白色的崇尚应该源自对奶的崇拜,因为奶食是最基本的生存物。
奶酪
公元11世纪优素甫·哈斯哈吉甫写成的著名长诗《福乐智慧》,描写了哈萨克族一些游牧部落的饮食情况:
“他们是心地诚实的人,
肩上担负着重任。
吃穿、乘骑和战马,还有驼畜全靠他们供给。
还有马奶酒、毛、油和酸奶疙瘩,
还有使你住房舒适的地毯和毛毡。”
从上诗可以看出,当时的哈萨克人已经在食用马奶酒、酸奶等奶制品。哈萨克人“平均每户牧民每年总要消耗各种畜乳三、四千斤,畜乳才是他们的主要粮食”,而不是肉食。
并且在重要的婚礼场合哈萨克人常常要颂唱《开场白歌》:
“百花开放,多么芳香,
百灵歌唱,多么欢畅,
飞来的新娘,你是多么漂亮!
美丽动人的新娘哟,
你引我开场歌唱,
快把门敞开,
让各种香甜的‘恰什吾’撒下吉祥。”
“恰什吾”即奶疙瘩、乳饼、糖等混合在一起的奶食,婚礼上新娘的婆婆会将“恰什吾”一把撒向新娘和众客人,以示吉祥。从对奶的崇拜到把奶制品看成一种吉祥物,体现出哈萨克人民族意识里已经将奶食上升为精神文化高度。
白色的毛毡房
哈萨克族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饮食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密不可分的。伊斯兰教禁止饮酒,《古兰经》记载有如下诫命:“饮酒、赌博、拜像、求签,只是一种秽行,只是恶魔的行为,故当远离,以便你们成功。”因此穆斯林不饮酒,喜欢以茶待客,以茶会友,喝茶聚会是生活中重要的交往方式,茶也因此成为穆斯林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饮品。
以茶会友
奶茶对哈萨克族的民族认同起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奶茶同其他食物一样,也具有了相应的社会符号和文化价值,而且在其食用和贸易的过程中,其社会符号和文化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还远远超过了本身的营养价值,成为了人们“改写”族群历史,构建族群“集体记忆”的重要依据。
五、总结总之,奶茶一方面融萃了哈萨克人对奶食的崇拜情结,另一方面又体现了宗教信仰,是维系哈萨克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物质。奶茶也是哈萨克人联系情感的纽带,在古尔邦节和肉孜节中,家家都会准备丰盛的奶制品,到处奶香飘逸,家人们围坐一桌,促膝交谈,交流感情。伴随着社会发展,传统的饮茶文化发生了诸多变化,但延续千年的饮茶之习和来客敬茶的传统均未改变,一杯小小的奶茶里承载了数代人共同的民族与国家记忆。时至今日,哈萨克族的民众依旧保留了这样煮制奶茶的习惯,哈萨克人称吃饭为“卡依依希”,就是“喝茶”的意思,主要是指喝奶茶,可见奶茶在生活中不可取代的地位。
参考文献
- [宋]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15,上册,中华书局,1975年。
- [宋] 司马光编著,胡三省注:《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76年。
- [唐] 魏征:《隋书》卷八十四,中华书局,1982年。
- 刘志霄:《维吾尔族历史》(上编),民族出版社,1985年。
- 《哈萨克族简史》编写组:《哈萨克族简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年。
- 于世良,赵放生:《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
- 周亚成:《哈萨克族的食奶习俗及其文化》,《民俗研究》1995年第2期。
- [唐] 陆羽:《茶经》,中华书局,2010年。
- 赵岩:《哈萨克族茶俗探析》,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 徐承炎:《新疆哈萨克族饮茶文化初探》,《兰台世界》2016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