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如何课堂教学,小学教师教学主要经验与做法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1-18 15:08:45

儿童期是基础文明素养形成的关键期,该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学、好问、好探究,90%以上知识源于生活体验,因此该时期文明基础素养的形成关键就是生活体验,其次才是教学引导。笔者认为,新时代教育背景下,要紧扣学生成长心理特征,以成长体验为抓手,基于课堂满足儿童思想道德成长需要,源于生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道德与法治贴近生活,走入童心,筑起理想与信念灯塔,进而指引学生的成长之路。

一、创新教学方式,多元渗透培养意识。

部编教材《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于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们只会在课堂中产生文本的共鸣,但对于课程内容目标的设定就很难达到。新教材修订的不仅是课程内容,更是对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究指引。

一是延展课堂物理空间。关注学生的具体生活和直接经验,通过课程外延,帮助他们体验生活的美好、生活的快乐,并让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在一系列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提升。例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将课堂直接搬到生活当中,让体验成为传播知识的载体。以一年级教材“校园生活真快乐”主题单元为例,我们将课堂搬进校园,让每个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寻找快乐。学生用实际体验感受快乐,用真实语言描述快乐。老师不再是讲述者,而是聆听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二是内挖活动动能设计。生活是道德与法治课实践的沃土,让课程走进生活,不但能让课堂教育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让课堂知识通过实践,根植于内心。例如,通过“我是智慧小法官”的活动设计,让学生和家人一起了解社会新闻、讲讲生活中看到听到的法制小故事;“我给爸妈上节课”将所学内容带回家讲给家人;六年级“生活中的法律”就利用每周的升国旗仪式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并通过现场体验反观自己在活动参与中的表现等等。这些活动的设计,能很好的发挥学生就是活教材、家庭就是学校、学校就是社会的教育辐射共振作用。

三是外引优势资源互补。教学与家长的互动,可以有效促进教学成果,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知识。道德与法治课堂是社会教育学的一部分,课堂需要汲取现实生活中的典型,让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生活事件成为原材料,才会更有养分。在实践活动设计中,我们邀请法院、交警、医生、书法家、抗战英雄等专家,用最简单的语言,讲最生动的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与社会生活产生链接获取知识,体验课堂的乐趣。

二、关注心理需求,多措并举培养习惯。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设置,目的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儿童期是基础文明素养形成的关键期,该阶段儿童心理特点是好学、好问、好探究。因此,要上好课,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关注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

一是用逆向思维激发求知欲。低年龄阶段的学生最大的天性就是求知,“为什么”成为这个年龄阶段的热点词语。在课堂中营造恰当的氛围,从学生内在的心情感受、理性的思考、身体活动的感知等多方入手设计课堂教学,让“为什么”贯穿课堂,用“解迷”的逆向思维模式去激发学生求知欲和理性思维。例如,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将生活事件作为“原材料”,着眼于解决儿童成长中的各种问题,低年级如“家庭中的安全”、“我爱我家”等涉及家庭教育的主题单元教学中,教师逆向纵深放大问题,站在儿童立场激发学生反观家庭中让孩子印象深刻的事件,与学生共同建立解决问题正确导向。

二是用正向思维促进习惯养成。同辈群体已成为影响青少年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因素【1】。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实践中,用正向思维激励积极型群*往,从而能够促进习惯养成。例如,我们设计的 “请你像我这样做”系列活动,每周一项评价内容,从学生的入学礼、行走礼以及校园各类活动的铃声信号指令熟悉等等,都能够涵盖课堂中对学生提出的行为习惯养成起到强化的作用。

三是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特点是碎片化,模糊化。但这种认知是最为朴素的。小学道德法治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将这种最朴素的认知明晰化、自觉意识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才能有的放矢。例如,在进行“我们在公共场所”的主题单元教学中,我们利用网络热点“小男孩公交车淘气惹怒青年被背摔”视频,在课堂上展开了话题讨论,以“如果……怎么办”为焦点话题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进行辩论。学生都能在已有认知基础上,产生新的角度认知,在倾听与思考中表达自己的理解,最终达成“公共场所要守规则”的共识,对“文明公民”加深理解,强化行为约束。

三、引导行为认知,培养树立人生观

从宏观角度来看,社会要进步,国民素质必然要得到进一步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其实就是要将行为规范根植到学生的心中,从而激发学生内心当中的正能量,赋予学生坚持正确价值观的行动支撑。因此引导学生的行为认知,尤为重要,在活动实践中着力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现阶段,儿童在生活当中接触的信息量之大,足以让他们提早产生自我意识。充分发挥教材循回往复螺旋递进的特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的关系、与家庭的关系、与学校的关系,自己能够独立判断是非并主动进行自我矫正。在课堂实践活动设计中,本着尊重学情循循善导——据事说理强化认知——落实行动文明实践三个步骤进行引导,从而让学生能够通过课程学习正确认知自我。

二是引导学生正确管理自我。教师向学生灌输道德和法律规范并要求,不可能简单地转化为学生的行为规范。因为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活动设计触及内心并能够达到解决实际问题促成学生发生由内而外的变化才能真正发挥出育人效能。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例如采用 “我能做到”为激励提示语,让学生在面对懒惰、拖沓、逃避的自己,在与同学和家人的相处中主动去完成自己能看到却不愿动手的事等等。同时,课堂活动中能够给予这些真正做到的学生一个准确的评价,坚持在长效观察中发现并认可他们的进步,有效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进而积累出自信、积极、阳光的生活体验,从而建立自我管理意识,将课程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综述:小学《道德与法治》是学生成长关键时期的重要课程,思政课教师除了在课堂中加强理论教育、提高教学实效、全面做好立德树人工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更重要的途径之一,是带领学生将有限的课堂所学化为影响生活实际的行动,从课内向课外、从校内向校外延伸,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正确的行为选择,才能让思政课发挥出更为全面育人功能。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教育的主阵地,也是一代人成长的思政课。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紧扣学生成长心理特征,以成长体验为抓手,基于课堂满足儿童思想道德成长需要,源于生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道德与法治课程贴近学生生活,走入儿童内心,筑起道德与法治的灯塔,指引学生的成长之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夯实育人之基。

编辑:王波

《陕西教育》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陕西教育报刊社主办的教育类刊物,投稿邮箱:sxjy_wb@163.com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