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蒜老叟的启示是什么,卖蒜老叟给了你什么启示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1-19 16:03:59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七百里,高万仞”一句从面积和高度两个方面说明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暗示了移山的任务十分艰巨。

B.文中愚公和智叟两个人物的刻画,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的方式。

C.愚公移山时虽只有几个人,工具也十分简陋,但大家齐心协力,以及邻家孤儿亦“跳往助之”,移山场面热火朝天。

D.操蛇之神被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出手相助,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太行、王屋两山,分别放置于朔东和雍南两地。

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且焉置土石   年且九十 B.曾不若孀妻弱子 曾益其所不能

C.投诸渤海之尾 诉诸法律 D.聚室而谋 斯是陋室

3.下面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愚公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子孙后代。

B.本文采用神话的方式结尾,目的是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伟大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愿望,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C.愚公年近九十还亲自上山“扣石垦壤”,说明他对移山很有信心,这主要来自他对人和自然关系问题的正确认识。

D.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揭示了故事的寓意。愚公眼光长远却命名为“愚”,智叟鼠目寸光却命名为“智”,这样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B.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分,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含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始龀(chèn) 焦渴(kě) 箕畚(běn) 匆匆忙忙(cōng)

B.新鲜(xián) 清澈(chè) 万仞(rèn) 喜出望外(wàng)

C.荷担(hè) 膝盖(qī) 穷匮(kuì) 端端正正(duān)

D.孀妻(shuāng) 河畔(pàn) 迄今 (qì) 煽风点火(shàn)

6.下列关于《愚公移山》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寓言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写出了一些生动的细节。

B.本文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C.本文结尾写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把山背走了,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不应以此结尾。

D.愚公跟智叟的矛盾是文中的主要矛盾,是故事寓意之所在,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人与自然关系这一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7.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河曲智叟(老人) B.汝心之固(思想)C.何苦而不平(担心) D.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经)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愚公移山(节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乙】卖蒜老叟【清】袁枚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注释】①睨:眼睛斜着看。②揶揄:出言嘲笑、讽刺。

(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叩石垦壤 叩头曰:“晚生知罪矣。” B.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C.跳往助之 旁睨而揶揄之 D.杂然相许 陷入尺许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装土石) B.始一反焉(始:开始)

C.观者如堵(堵:墙) D.老人鼓腹纵之(纵:放开)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文段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

B.乙文段中画线句“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的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C.甲乙两文段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乙文段将卖蒜老叟与杨二进行对比。

D.乙文“卖蒜老叟”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4)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②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短文,完成问题。

(甲)

北山愚公者……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

①年且九十( ) ②寒暑易节( ) ③杂然相许( )④甚矣,汝之不惠(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3)(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移山的目的是“ ”(用原文回答)。

(4)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 。李白勤学苦读,终成“ ”。

(5)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选文中愚公和李白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三)文言文阅读

(甲)北山愚公者……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

(注释)①治:修建。②颠踬(zhì):被东西绊倒。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④寝:停止。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①汝之不惠( )②河曲智叟亡以应( )③无地置土( )④公遂止( )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理解填空。

(甲)文中 和智叟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 和智叟对比,一个担忧,一个讥笑; 和智叟对比,一个热心,一个冷漠。

(4)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愚公和鲁公的性格特点。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问题。

【一】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河曲智叟亡以应。

【二】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①于郊衢②,抚节③悲歌④,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选自《列子》)

注解:①饯:饯行,就是用酒食送行。②衢:大路,四通八达的道路。③抚节:节,是一种乐器。抚节,就是弹奏乐器,可译作“弹琴”。④悲歌:高歌。悲,表示声音高亢,不是悲伤的意思。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②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③自谓尽之( )

(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面山而居 潭西南而望 B.饯于郊衢 达于汉阴

C.惩山北之塞 未穷青之技 D.以残年余力 属予作文以记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如土石何?

②薛谭乃谢求反。

(4)《愚公移山》体现的是一种什么精神?请联系现实,简要写出你的体会。

(5)请你对薛谭作全面而简要的评价。

(五)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选自《愚公移山》)

[乙]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①吾远游冀、雍②,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④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幕,已至半山矣。(选自《二翁登泰山》)

[注释]①向:从前。②冀、雍:古代两个州的名称。③曩:以往,过去。④绝:横渡。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A、惩山北之塞( )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C、是山余亦未登( ) D、自日出至薄暮( )

(2)下列各句中的“而”字,与“面山而居”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聚室而谋 B、同邑而居 C、惟叟一人而已 D、而至泰阴

(3)给乙文划线处断句(断两处)

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②差矣,汝之言!

(5)根据文段内容填空。

[甲]文中写到邻居家的小孩来帮忙挖山,其作用是:

[乙]文中提到愚公移山的事,其作用是:

(六)文言文阅读。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齐田氏祖①于庭,食客千人,中坐②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如响。鲍氏之子年十二,预于次③,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大小智力而相制,迭④相食,非相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⑤噆⑥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

【注释】①祖:古代祭祀的名称。原指出行时祭祀路神,这里指祭祀。②坐:通“座”,坐席,座位。③预于次:参与在末座。预,参与。次,末座。④迭:更。交替地,轮流地。⑤蚊蚋:ruì,吸血昆虫。⑥噆:zǎn,叮咬。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河曲智叟亡以应╲身亡所寄 B.虎狼食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天之于民厚矣 D.以残年余力╲徒以大小智力而相制

(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C.众客/和之如响 D.徒以大小智力/而相制

(3)下列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由表及里塑造人物形象,又带有神话色彩,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B.乙文运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通过鲍氏之子反驳齐田氏的一番话,表现鲍氏之子不盲从权威、不阿谀奉承、善于思考、敢于表达的形象特点。

C.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甲文中愚公家人的“杂然相许”对愚公形象起到反衬作用;乙文中众客的“和之如响”对鲍氏之子的形象则起正衬作用。

D.甲乙两文主题鲜明。甲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乙文通过鲍氏之子对齐田氏的反驳,启示我们要独立思考。

(4)把选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②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

(5)甲乙两文都涉及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认识,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6)乙文中,鲍氏之子面对长辈们的一致赞叹,不随波逐流,从容地发表了自己的独立见解。初中阶段所学的课文中也曾给我们介绍了不少聪慧且善辩的人物,请你从中任选一个,简述他(她)的事迹。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尝有它舍鸡谬⑤入园中,姑②盗*而食之,妻对鸡不餐而泣。姑怪问其故。妻曰:“自伤居贫③,使食有它肉。”姑竟④弃之。——节选自《后汉书》

【注】①谬:错误。②姑:婆婆;古时女子称丈夫之母亲为“姑”。③自伤居贫:伤心自己生活贫穷。④竟:最终,终于。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甚矣,汝之不惠( ) ②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③尝有它舍鸡谬入园中( ) ④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 )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 】

A.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 B.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

C.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 D.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河曲智叟亡以应。

②姑怪问其故。

(4)【甲】【乙】两文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多种相同的手法。请结合文本内容,就其中的一种手法作简要分析。

(八)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北山愚公者……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卒去。噫,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以施欤?《小儿不畏虎》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惩山北之塞( ) ②以残年余力( )

③甚矣,汝之不惠( ) ④虎亦卒去( )

(2)用“/”划分句子节奏,划两处。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3)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①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②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

(4)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

A.【甲】文体现了愚公坚持不懈,永不放弃,世世代代不放弃、锲而不舍的精神。

B.【乙】文小儿胆子非常大,根本不害怕老虎。

C.【甲】【乙】两文均用了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乙】文妇人的“仓皇”有力地反衬了小儿的“自若”。

(九)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乙】律①知武终不可胁,白②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③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④上无人处,使牧羝⑤,羝乳⑥乃得归。别⑦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弆⑧实而食之。仗汉节⑨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②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苏武传》)

【注释】:①律:卫律,人,匈奴丁零王。②白:禀告,报告。③族(zhān):毛毡。④北海:指贝加尔湖。⑤羝:公羊。⑤乳:生育,指生小羊。⑦别:分开。⑧弆(jǔ):收。⑨汉节:汉朝的旄(máo,用牦牛尾装饰)节。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或短语。

①始一反焉( )②固不可彻( )③武卧啮雪( )④凡十九岁(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3)乙文中苏武忠于汉室的坚定信念体现在哪些事情上?

(4)选出下列对两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

A.甲文中的“其如土石何”呼应了“笑而止之”,充满了智叟的嘲笑之意。

B.乙文中匈奴人用“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在心理上对苏武进行折磨。

C.甲文“曾不能山之一毛”与乙文“与旄毛并咽之”的两个“毛”意思不一样。

D.甲乙两文体裁类似,都是以刻画历史上有独特品性的人物为主,情节也一波三折。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