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世界上最理想最崇高的父母,一定是真心实意爱护子女的父母。而有一些父母天然的不爱子女,并且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现实。
世界上有一种极其“坏”的父母——明明不爱自己的孩子,却自以为自己深爱着子女的父母。
然而以上还不是最坏的父母,最坏的父母是什么样的呢?
最可恶最坏的父母,是那种在情绪上、情感上虐待子女,却又自以为是深信自己是爱着孩子的父母。简单想想,就会不寒而栗:这样的父母显然会对孩子造成不可逆转的心理损伤。
因为,他们最为擅长的,就是常常以爱的名义,对孩子实行情感暴力,把孩子变成自己摧残伴侣的同盟军。
《爱的艺术》的作者,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姆,曾对这一类人给出过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义,那就是“人为善意的施虐者”。还有心理学家将这些父母的这种行为,称之为“虐爱”。以这种方式去爱孩子的父母,数不胜数且多数不自知。
人为善意的施虐者,最擅长动用情感暴力。
习惯使用情感暴力或有此暴力倾向的人,通常都会将自己置身于“我在告诉实际情况”、“我都是为你好”这些道德制高点上。
而一旦受虐者相信了“我都是为你好”、“我在告诉你实际情况”这些话的蛊惑,它们就会像一副镣铐,将受虐者的情感与内心牢牢锁住,从此受控于对方。
弗洛姆曾犀利地评价过对子女实施精神虐待、情感暴力的父母,称他们是戴着道德面具,不惜一切代价扭曲和束缚子女生活和自我认知的“情感魔鬼”。
夫妻之间发生矛盾以后,擅长使用情感暴力的父母,往往会采取各种方式和手段,拉拢孩子站在自己这一边。
他们会分别在孩子面前说对方的坏话,在孩子面前揭露对方的缺点,并毫无顾忌的谩骂辱骂对方的人格,并告诉孩子说:“我这是在告诉你你的父亲/母亲的真实面貌,让你认清楚他/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有些父母甚至不仅仅局限于在孩子面前胡乱发泄自己对伴侣的不满,甚至要求孩子认同自己的观点,跟自己一起联合行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抵制对方。
这也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与孩子结为伴侣的同盟”关系,并试图以此为筹码,赢得这场夫妻之间的战争。
孩子还小,无法明辨是非,当然会稀里糊涂地跟着爸爸骂妈妈,或者跟着妈妈怪爸爸。并在父母日复一日的争吵中,屡次被“洗脑”,认为爸爸或妈妈,就是对方口中所说的那个坏样子,那个坏人。
比如,有人回忆起童年时,会认为爸爸对自己漠不关心,总是忙着上班赚钱,从来不管自己的学习,因为妈妈曾经告诉他/她:你的一切都是妈妈辛苦付出得来的,妈妈为你付出了一切,而你的爸爸总是不着家不管你学习不管你生活……
事实上,很多人成年后才发现,当时如果没有爸爸赚钱养家,仅凭妈妈一个人,根本无法独立承担起照顾自己的责任。
比如,有人会直觉地感觉到其实妈妈是关心和爱护自己的,比如温柔可亲,理解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尊重自己的意愿,照顾自己的生活和饮食起居。
但是爸爸却总是告诉他妈妈不合格,妈妈忙工作不管这个家,也不管他,在妈妈的心里,你这个儿子/女儿根本就没有她的工作来得重要,都是爸爸在照顾你,爸爸为你付出了一切,你要站在爸爸这一边数落妈妈,好让她改邪归正……
孩子自己的亲身感受与父亲耳边对他的灌输,显然会形成尖锐矛盾,在孩子无从判断时,内心分裂是必然而然的。
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最有影响力的人。父母的话和思想意识,通常会对孩子产生深刻而且根深蒂固的影响。
在擅长情感暴力和人为善意施虐的父母的操控下,幼年的孩子被争吵中的父母分别关注了太多的负面信息,以至于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内心就开始对被情感暴力的父亲或母亲产生了反感、不满甚至轻蔑。
这种被情感施虐的孩子,往往分不清楚父母之间谁对谁错,却稀里糊涂地被父母拉扯着,加入到彼此的战争队伍中,被认为分裂成为父亲阵营、母亲阵营。而自我就在这种拉扯中扭曲变形,心理负面情绪淤积。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被父母道德绑架的孩子,会不知不觉地生出“为什么一定要让我判断对错?”“为什么我感受和看到的,跟我爸妈告诉我的不一样”这类疑问和质疑,并试图反抗这种道德绑架,梳理内心的困惑。
但是在父母的强势之下,年幼的他们往往无力反抗,只能被迫选择阵营,但内心一定是崩溃而难过的,进而又将逐渐产生“我一定要变强大,这样爸妈就没有办法左右我了”的念头和想法,外在表现就会是向往英雄主义、强权主义、精英主义等。
于是,当他们长大成人后,因为潜意识里一直处于一种抗拒父母拉拽自己的状态里,因此不知不觉就会将这种反抗状态代入到自己的生活里,从而导致职业倦怠、拼命生活、过劳死、工作狂、权力上瘾等等现象。
客观来说,吵架的父母很多,强迫孩子选边站队以此扩大自身战果的愚蠢父母也很多。
与吵架只是夫妻双方争吵,完全不影响孩子的明智父母相比,那些对孩子说对方坏话的夫妻,一发生分歧就拉孩子垫背的男女,心理上的自私与扭曲可堪到了极致。
吵架时候的他们,都只自私地想要自己赢,根本不顾及孩子的立场,这样的父母情感上自私,情感暴力施虐时会更为严重并且无法挽回。而孩子,往往就成了两个成年人相互*戮之后,第一个牺牲品。
万幸的是,很多人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已经开始对事实真相有所了解与捕捉。
即,当他们在亲身经历中逐渐体会到父母口中所说的对方,并不是自己生活和情感上体验的样子时,人的自我意识会促使他们将头脑中一直以来被灌输的观念,与现实体验做出区分与对比——爸爸并没有妈妈说的那么坏,而妈妈也不是爸爸口中指责的那么无情冷漠自私。
至此,孩子被情感暴力施虐的过程,随着自身的逐渐成熟与自我认知的递进而结束了。
然而,自我意识虽然阻断了父母对自己继续施暴的可能性,心理上所遭受的负面影响已经根深蒂固地印在了他们的潜意识里,并且会在日后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中,尤其是亲密关系中,逐渐浮出水面。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Weinstein, N., Przybylski, A. K., & Ryan, R. M. (2012). The index of autonomous functioning: Development of a scale of human autonom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6(4), 397-413.
*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