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学习过古天文之前,我们就算是知晓二十四节气,可能在潜意识里仅仅认为它就是个指导农耕的时令体系罢了,我们相信通过这篇文章,大家一定会认识到廿四节气蕴含着多么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价值和重要性,我们很多人都低估了,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甚至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如此荣焉,吾辈当自豪!
我们在前面的文章和视频中曾经说到过,古天文的观象授时大部分时候都是为政治活动、军事活动等服务的,真正为农事活动服务的,在指导农耕生产、民俗事象起到极为重要作用的就是二十四节气了。
古天文学家们在测定一回归年时,是通过日晷的晷影长度作为划分标准的,他们把正午晷影最长时定为冬至日,最短时定为夏至日,通过一年中晷影长度的长短来回变化,便将一太阳回归年等分为24份,这就是最开始的二十四节气,这时候的二十四节气叫平气。
在上一篇中我们介绍了万法之源“七衡六间图”,明白了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周年来回视运动,古天文学发展到南北朝时期,天文学家们发现太阳的周年时运动其实是不规律、不均匀的,他们便将七衡六间图上的黄道二十四等分,相当于黄道圆360°,按每15°来等分成24份,从黄道0°算起,即太阳经黄道每运行15°所经历的时日,就是一个节气,由此重新定义了二十四节气,这时候的二十四节气就叫定气,这套二十四节气就一直沿用到今天。
在上一篇中我们还提到二十四节气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从冬至起,太阳黄经每增加30°,即为另一个中气,由此类推,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共为十二中气。那么从小寒起,太阳黄经每增加30°,即为另一个节气,由此类推,小寒、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共为十二节气,我们可以看出来,十二节气和十二中气是相互交叉的,彼此相邻。由于两个中气之间的时间间隔要比一个朔望月的时间略长一些,这就造成了某些朔望月里是不含任何中气的,这一特点就被古天文学家们用来在无中气的月份安插闰月,这就是“无中置闰”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