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redandblack63@163.com
1928年11月19日下午5点,北大学生代表赵子懋、李辛主自北平抵达南京,随即赶赴教育部请愿。面对接见的教育部长蒋梦麟,两位代表提出3项要求,其中最核心的一条就是:恢复“北京大学”校名,恢复“北京大学”独立建制。
《北平学生南来请愿》,《申报》,1928年12月
事实上,类似的呼吁、请愿自1927年夏天开始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并且还将延续到1929年。而导致这些发生的直接原因只有一个:在1927—1929年的这段时间里,“北京大学”亡了。
这一切,还得从1927年说起。
这一年的北京,正处于东北大帅张作霖的掌握之下,是年8月4日,北洋政府内阁审议通过教育部所拟具的一项涉及包括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法政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女子大学、国立艺术专门学校在内共9所高校的改组计划。这一改组计划的核心就是:九校合并,组成全新的“京师大学”,由时任教育部长刘哲兼任校长。
《北京各大学坚决改组》,《申报》,1927年8月
讲到这里,或许有人要问,同在北京的清华大学为何没有被纳入“京师大学”?原因在于,上述九校原本即隶属教育部,清华大学(1927年时还叫清华学校)则归外交部管理,教育部鞭长莫及。情况类似的还有北京交通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等非教育部旗下的各类公立、私立、教会大学。
彼时的北京大学建校已近30年,作为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忽然间被与其他八所学校一同合并入全新的“京师大学”,师生中反对声顿现。毕竟,好不容易考上了一所985,突然通知你,学校要和其他几所211、二本、三本院校合并,而且还是共同组建一所新的学校,你干不干?
慑于张大帅的铁腕统治,在奉系政府控制北京时,北大师生们对于“京师大学”的抱怨还只能相对低调。一年后,北伐军兵锋直逼北京城,6月4日撤离北京返回关外的张作霖在皇姑屯被在日本人炸死,6月8日,北伐军开入北京。北大师生们似乎看到了光复“北京大学”招牌的希望。
的确,变化很快就到来了。6月8日,国府委员会七十次会议作出决议,“京师大学”改名,任命蔡元培为校长,未到任时,以李煜瀛代理。
然而,替代“京师大学”校名的并非师生们所期待的“北京大学”,而是“中华大学”。与此同时,九校合并的维持不变,这样的结果无疑令人失望。
造成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还得从南京国民政府当时正在推行的“大学区制”说起。1927年,蔡元培、李石曾等国府元老仿照法国制度,在南京成立“大学院”取代教育部,并计划在全国推行大学区制改革。该项改革是在全国划分数个“大学区”,每处设立大学一所,校长负责该“大学区”内一切学术与教育行政事务。按照计划,“大学区制”首先将在北平、江苏、浙江等地试点。
在此背景下,1928年8月16日,为配合北平大学区制度改革,南京国民政府将“中华大学”改为“北平大学”,李石曾任校长。作为北平大学区的核心组织,北平大学不仅是一所学校,还同时承担着教育行政职能。此时的北平大学区的范围不仅限于北平,而且包括河北省、天津市、热河省。相应的,其治下大学除原本“京师大学”所辖九所学校外,还包括了天津的北洋大学、工业专门学校、法政专门学校,保定的河北大学等。
“大学区制”的推行,本意是对旧有教育行政制度的改革,以使其获得独立于各级政府的地位。然而现实中,过于大刀阔斧的实施节奏,令其从推行之日其即遭遇重重诟病。
1928年6月19日的《申报》上,刊登了《北大同学会请恢复北京大学原名》的公开信,针对当时所使用的“中华大学”校名,提出要求恢复北京大学原名,对此信中列出如下理由:
1、前者已有私立武昌中华大学,今日再用“中华大学”一名,难免混淆;
2、北京大学乃五四精神之载体,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象征符号。废除这一校名,无异于将上述种种一并抛弃;
3、北京大学享誉国外,文凭为外国高校所认可,如改名,前功尽弃,甚是可惜;
4、之前改掉“北京大学”校名的是反动腐朽的北洋军阀,你国民政府既然自称先进,那就请证明给我们看;
5、根据国际惯例,凡有历史地位的事物名称,决不可轻易更改。比如日本虽迁都东京,但京都也没有改名嘛。
……
发表公开信的同时,师生们还成立了北大复校运动委员会,为恢复北京大学校名及独立的学校建制而奔走。而文章开头所提到的赵、李二位学生代表赴南京请愿,即是这一系列奔走与抗争的一部分。
实际上,北京大学并非孤军作战。作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天津大学前身的北洋大学,当时被置于北平大学区管辖之下,命名为工科第二院。消息传来,师生哗然。1928年9月5日,北洋大学临时学生会发表宣言表示,该安排完全是将北洋大学变为它人之附属品。对于这所有已经取得相当成绩,国内领先的工科学府来说,这实在是一种伤害。此后该校学生甚至一度组建武力护校队,反对“大学区制”。
《北洋大学系国立,全体学生反对与他校合并》,《申报》,1928年8月
面对各种质疑、请愿甚至是武力抗争,国民政府也感到压力倍增。1928年12月,蔡元培、蒋梦麟联合以私人名义发表了告北京大学学生的公开信。针对学生提出的废除“大学区制”、恢复“北京大学”校名这两点核心诉求,蔡、蒋二人做了如下回应:
1、“大学区制”1927年起在浙江等地实施一年多以来,运行良好,并无弊端,可见这一制度是没有问题的。如今在北平刚刚开始推行,同学们那么急着下结论,认为它就是不好的。凡是还得看的长远一些;
2、“北京大学”的校名虽然没有了,但是名称只是个符号,学校的底蕴与精神还是在的嘛。同学们可别听信谣言,还是要为学校长远发展多加考虑。
话说的虽然好听,但改革是否成功还得看实际效果。师生的抵制,使得“大学区制”施行后的北平各高校教学出现各种混乱、不断发生的学潮令这项改革始终无法走上正轨。而在国内其他省份,受到人事任免纷争、各高校间相互抵制等原因,这项制度也越来越令人失望。经历了2年多的折腾,1929年7月1日,北平大学区制正式被停止实行,“北京大学”随即恢复独立建制与原有校名。
《北大区停止》,《申报》,1928年7月
大学的合并、更名,历来都是个敏感的话题。若是以一所一流大学为主体合并其他二流大学,争议或许还能少一些。但若是要把几所不同层次的学校拉郎配,并冠上个新名称,这就无异于捅了马蜂窝。当年北大被纳入九校合并的“京师大学”、“中华大学”、“北平大学”是如此,去年上海两所商业、经贸类院校拟合并时所掀起的轩然大波也是一样。类似的事情,以后或许还会发生。
文章写到这里,原本就准备打住。但忽然想起当年这京城九校如今不少都还存在,于是上了他们各自的官网。不曾想,对于1927年到1929年间所发生的这段九校合并往事,不同学校官网上的表述也颇有意思。这里找了三所,大家一睹为快。
北京大学
官网“北大简介”页面上,对这段合并改名往事,没有一字提及。而对于抗战期间与清华、南开组建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则有专段介绍。
校史馆主题页面下的3级页面“北京大学百年校史陈列展”中则有一段介绍:
1927年至1929年间,奉系军阀和南京国民政府先后取消北京大学或更改北京大学校名,北大师生开展复校斗争,取得胜利。
北京师范大学
官网“校史沿革”页面对这一时期有清晰记录:
1927年,北京国立高校被整合为京师大学校,改称京师大学校师范部。
1928年,国民政府实施大学区制,平津国立高校被整合为国立北平大学,改称国立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
1929年8月,重新独立设置,称国立北平师范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前身为“北京农业大学”)
官网“校史沿革”页面对这段校史的表述如下:
国立京师大学校农科 1927.08-1928.07
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 1928.11-1937.09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1、《申报》
2、《民国教育史上最早的高校合并研究——京师大学校改革》,赵国伟,《中国高等教育》2017年Z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