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节日。大约始于周代,距今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中有“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兼具人文与自然两大内涵。
这个节日,既有着生离死别、慎终追远的深切情思,又包含了万物更新、生机勃发的欣慰与感怀。
清明节的由来:一,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二,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不到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给公子吃.重耳慢慢恢复体力,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就是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但是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就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地到绵山隐居去了。后来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在大山找人又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最后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面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到了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习俗有: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植树、插柳,扫墓祭祖。
我们今天着重说一下,扫墓祭祖。为什么要扫墓祭祖,扫墓就像扫房子,扫自己祖先,长辈,亲人的房子。他们虽已不在了,清明扫墓时,就像他们还在一样。事死者,如事生。清明节时恭敬地去到坟墓边上,把墓地上的杂草和乱石清理干净,把周围的整理地干干净净,修整一番。带些鲜花,果品之类,上三柱清香。扫墓祭祖时我们带着恭敬,怀念,感恩的心。提醒我们不忘祖,不忘本,饮水思源。正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不忘先祖,代代不衰。
现在清明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大多人在这节日里,游山玩水,吃喝玩乐,忘记了或者不知道它最重要的意义。现在也有许多地方祭祖大典,集会等,但大多流于形式,忽视了它的内在意义。
其实扫墓祭祖,也是一种教育,孝道的教育。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我们看这个孝字,上面是个老字的一半,下面是个子,它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传承。这也是我们在慢慢流失的教育。我们也经常看到有许多,不养父母,骂父母,打父母的事件发生,甚至于*父母的都有。父母在世生时就这样,更不用说离世时扫墓了。为什么会这样,说教的人了,那能做的更少了。有时我们看到祠堂(南方多些)里,挂的有先人的画像,当我们看到时知道自己从哪来的,从先祖那来的,我们身上流的有先祖的血脉,我们的命脉就是这样一代代相传下来的。当看到这些时自己就有使命感,要为自己家族的兴旺发达,活出自己的价值。要让这个家族一直延续下去,生生不息。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而不断的原因所在,扫墓祭祖是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节日,我们应该把它好好的传承下去,代代不断。它不但对于一个家族是这样,对于一个国家也是如此。正所谓: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