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扒龙舟是一种民间竞技活动 图/羊城晚报
基于这样的传统和礼俗,端午节的别名很多,比如“端阳节”、“重午节”、“重五节”、“五月节”、“天中节”、“正阳节”、“夏节”,又如“龙日节”、“龙舟节”、“浴兰节”、“菖蒲节”、“粽子节”、“诗人节”、“五月当午”等等。算得上是传统节日中名字最多,内涵最复杂、也最丰富的节日了!
在后世,人们在纪念古人时,往往将之附加在某个节日上。屈原是在端午节沉江的,于是后人在这一日纪念他,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
并且,两种内涵相互融合,久而久之,人们把纪念屈原当成了端午节的缘起,把扒龙舟、吃粽子也附会在了对屈原的纪念上。
端午节又被称为“粽子节” 图/视觉中国
同样,在我国不同地区,在端午节纪念伍子胥、介子推、曹娥、廉吏陈临、越王勾践等,也属于类似情形。
学者称屈原“查无此人”日本学界一直有一种看法,认为中国历史上并没有屈原这个人。认为冠名“屈原”的作品,也为后人所作。
而这种看法,最初来自于中国史学界。
清末民初大学者、近代经学大师廖平,在《楚辞新解》(1920年)一书中提出这种观点,认为屈原是虚构人物,历史上并不存在。
古刻本《离*》/资料图
廖平这个名字,现在很多人可能有点陌生。但要说到他的师承关系,那可是如雷贯耳。他的老师是张之洞,他的嫡传弟子是康有为,再传弟子是梁启超。每个都大名鼎鼎!
他去世的时候,连蒋介石、孙科等民国大员都为他送葬,章太炎亲自为他撰写墓志铭。
由于廖平在民国初年的巨大学术影响力,很多当时的学者对此观点深以为然。这种认识和争论一直持续到上世纪50年代,后续影响到80年代。
屈原的身世,整整被后人怀疑了100多年!
“中国最后的古典经学大师”廖平/资料图
认为屈原“查无此人”的著名学人还有胡适。他认为,《史记》中屈原“理想的忠臣”形象,是汉代文人依照“君臣大义”的儒家观念改造出来的。
这种观点的依据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典籍文献中未见关于屈原的记载,更没有考古资料能够证明。而屈原在典籍中第一次被提到,是西汉贾谊写的《吊屈原赋》。之后是司马迁《史记》中的一篇《屈原贾生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