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著名学者胡适/资料图
研究者质疑,战国的文献资料中都没出现过的屈原,为何在100多年后的西汉出现了。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距屈原所在的时代已超150年,他掌握的材料应该也不多。
有学者推断,司马迁写屈原的材料,可能就来自贾谊。然而,贾谊《吊屈原赋》中的屈原形象,又很可能是贾谊创造的,其意在抒写自己的“冤屈”。
对于史记的文本,也有学者指出,《屈原贾生列传》的写法和其他篇目有出入:写实少,议论多。作为传记,连主人公的籍贯、家世等基本信息都鲜有交代,仅一句“楚之同姓”概括。(屈原姓“芈”,和“芈月”同姓。“屈”是他的“氏”)
古装剧《芈月传》剧照
司马迁的身世际遇也和屈原相似,于是有人推断,可能司马迁看了贾谊的赋,有感而发,在贾谊文思的基础上,借屈原被流放的遭遇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抑郁。
基于此,屈原的身世,又蒙上了一层迷雾!
如果屈原真的“查无此人”,那《离*》等伟大诗篇是谁写的?屈原否定论者认为,《离*》与《淮南子》的风格有相似之处,应为淮南王刘安所作。刘安谋反被*后,著作权被刘向、刘歆父子给了“屈原”。
青春历史剧《思美人》剧照
“屈原否定论”为何会产生?现在我们认为,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楚辞》的文学艺术成就不亚于《诗经》,史上以“风*”并称。
*对屈原的评价是:“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
民间传说扒龙舟是为打捞屈原 图/视觉中国
对学术上曾存在的质疑,我们大可以宽容以待。毕竟,学术自由;学问就在存疑处生发。对记载不详实、资料不充分、存在难以解释之处,都可以大胆怀疑。
至于为何从晚清时代开始出现质疑屈原身世的问题,我们回到那个时代去,发现也不难理解。近代以来,尤其是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一批知识分子试图通过全盘西化挽救民族危局,反封建、反传统成了时代风尚。
于是,当时的很多学者把传统文化看成了束缚中国发展的枷锁,更多投注的是质疑、批判、否定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