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市由来,邳州市的历史简介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1-29 23:57:02

邳州位于江苏省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东陇海铁路与京杭运河在这里交汇。境内大墩子遗址、梁王城遗址、九女墩遗址、武原山徐偃王石室等古代文化遗址遗迹星罗棋布。既是水陆交通枢纽,也是历史悠久的区域政治中心,其古老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文始祖黄帝。

邳州市由来,邳州市的历史简介(1)

邳州市由来,邳州市的历史简介(2)

邳州市由来,邳州市的历史简介(3)

(邳州博物馆)

据说黄帝族共有25个支系,但得姓者只有14个支系,因为有两个支系同姓,所以一共有12个姓。其中黄帝幼子禺阳被封于任,遂以任为姓。“禺”后来又写作“遇”,所以《姓谱》上说:“遇,黄帝子,任姓之裔封于遇……以国为氏”。此后,任姓族群人丁兴盛,到夏末商初时,已传承至仲虺,仲虺因辅佐商汤王建立商王朝,被封于邳地,始建邳国。

邳国为何取名“邳”?郭沫若先生认为“丕”即“不”字,本指花的子房。他说:“余谓‘不’者房也,像子房犹带余蕊,与帝(蒂)之异在非全形,房熟则盛大,故‘不’引申为‘丕’。”明确提出:“丕,大国之义。后因失国,丕人怀故土,乃加旁演为‘邳’。”也就是说,在邳人的心目中,族群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地方伟大而神圣,故称之为“丕”,后来又演变为“邳”。

确实,“不”、“丕”二字古代音义相同,且“丕”在古代有盛大的意思。《说文解字》:“丕,大也。”段玉裁注:“‘丕’与‘不’音同,故古多用‘不’为‘丕’。”《逸周书·小开》:“呜呼,敬之哉!汝恭闻不命。”校释:“‘不’读为‘丕’,大也。”今书面语“丕变”指巨大变化,“丕业”指伟大的事业,“丕绩”指伟大的功绩。三国魏文帝曹丕字子桓,以“丕”、“桓”同义相对,“桓”也指大。郭沫若先生以其才华横溢、激情四射的诗人气质,想象邳人对于家园的命名,于义甚美,于情甚睦,可惜的是于理未能进一步提供确凿可信的实据,而且“怀故土乃加旁演为‘邳’”云云也似嫌勉强。

邳州市由来,邳州市的历史简介(4)

但郭沫若先生将“不(丕)”解释为花的子房的意见还是颇有启发的。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卷七“不”字条:“象花萼之柎形,乃‘柎’之本字。《诗·小雅·棠棣》:‘棠棣之华,鄂不韡韡。’郑玄笺:‘……不,当作柎。柎,鄂足也。古音不、柎同。’”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六《释天》也释“不”为“柎”。“柎”普通话读fū,在语音上与“不”的关系,犹如今天的“父”之与“爸”,否定副词的“弗”之与“不”等等。《现代汉语词典》:“柎,花萼。”又说:“花萼:花的组成部分之一,由若干萼片组成,包在花瓣外面,花开时托着花冠。”植物学常识表明,子房为花开放后雌蕊下面膨大的部分,里面有胚珠,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今邳州及其附近一带方言称花或果实与枝蔓连结之处为“葛不”,堪称《诗经·小雅·棠棣》“不(柎)”字本义的“活化石”。

邳州市由来,邳州市的历史简介(5)

棠棣

其实,仔细比较一下“不”、“木”、“禾”三个字,不难发现,“不”实际上只是“木”、“禾”二字的下半部分。所以康殷《文字源流浅说·例释》对“不”字的训释是:“概象植物胚芽,根块植地生根之形”。即,“不”字顶端的“一”象地面,下面的三画像根须,其中中间的一长竖为主根。

“不”为“柎”的本字即花萼也好,象“木”、“禾”的下半部分即植物的根须也好,“不”字具有初期发育的生物体的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这提示我们,“不”和“胚”存在着一种源流关系,前者为源,后者为流,“不”为“胚”的本字。

汉字演变史同时显示,“邳”本来写作“丕”,而在更早的甲骨文和金文中都写作“不”。在有铭邳国青铜器《邳伯罍》中,“邳”就本作“丕”字。这说明,“邳”也可以和“胚”字相通。《路史·国史纪》己《商世侯伯》篇:“传云:商有姺、妚。”自注道:“(妚)集作‘胚’”。“妚”,史籍中通常写作“邳”。可知“不”、“丕”、“邳”、“妚”、“胚”为一组读音和意义都密切相关的同源字。

另一方面,邳国祖先禺阳的原始姓“任”,在汉字初起时意义同“妊”字,*的意思。可能禺阳这一支后世子孙生育能力特别强,繁衍速度超乎寻常,所以特地以植物的胚胎为图腾,并以“任(妊)”、“丕(胚)”作为自己族群的姓氏。所谓图腾,是原始社会中的人们以某种自然物的图形作为本氏族始祖、保护神和标志的现象。根据文化人类学家的研究,图腾崇拜是世界各民族普遍存在的原始宗教信仰形式,起源于生子迷信。在图腾时代的人们看来,子女的出世似乎和自己毫不相干,而是图腾物进入或作用于母体的缘故。于是,这些被认为进入或作用于母体的动物、植物以及自然现象,便被视为本氏族的图腾。可能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所以《玉篇》在引述《左传》时,特地将“邳”字写作“㚰”。“㚰”字从“丕”从“女”,意味深长而又准确无误地揭示了邳人超强的遗传密码和族群生育基因。“㚰”,应该就是前面曾经出现过的“妚”字的或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词语表达的意义越来越严密,汉字也相应地日益丰富。最初,凡国名、地名用字一般都是单体字,如“余”、“奄”等。大约到了春秋初期,各国通行在地名用字一侧添加“邑”旁的习惯。到汉字基本定型后,作为偏旁,“邑”位于单体字左侧,通常写作“彳”,如“徐”;位于右侧,则通常写作“阝”,诸如“䣍”、“郑”、“邹”、“邺”、“郢”、“郭”等。于是,“丕”便变成了“邳”。

过去一般根据《左传·昭公元年》等史料,认为邳即薛,故址在鲁国薛县。有学者指出,薛为薛,邳为邳,二国直到春秋战国时尚同时存在。著名民族史专家何光岳先生在《炎黄源流史》中考证,邳国最初位于今河南浚县东南的丕山。丕山又叫大伓山,也叫黎山。

邳虽然始封于商初,但和商王朝的关系并不好,邳经常发动叛乱,商也经常出兵镇压。《左传·昭公元年》:“过则有刑,犹不可壹。于是乎虞有三苗,夏有观、扈,商有姺、邳,周有徐、奄”。三苗、观、扈、姺、徐、奄都是历史上以叛乱闻名的民族,《今本竹书纪年》有关记载可以和《左传·昭公元年》这段话相印证:“外壬元年庚戌,王即位,居嚣,邳人、姺人叛”。殷墟卜辞中也有不少商王伐邳的内容。《殷墟文字丙编》上辑一:“庚申卜,王贞:余伐不?”陈槃《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撰异》引张秉权《考证》和王献唐先生的《邳伯罍考》都以为“伐不”就是“伐邳”,为我们认识商王朝与邳国的关系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证据。由于商王朝的打压,邳人被迫将都城由今河南东迁到山东邳乡,故址在今沂水县。《后汉书·郡国志》曾经记载过东莞的邳乡,《水经注·沂水》:“东南流,径邳乡南……水北出大岘山,东南流,径邳乡东,东南流注入沭水也。”邳乡,就是邳人东迁后的邳国国都。

邳人东迁后所在的区域是东夷所在地。商周时东夷各部落、各方国常常团结在徐夷、奄国等东夷豪强周围,形成与商天子、周天子的抗衡力量,《尚书》、《诗经》、《荀子》、《韩非子》、《史记》等典籍对此曾多次记载,诸如“周公立,相天子,三叔及殷东徐、奄及熊、盈族以叛”、“(成王)二年,奄人、徐人及淮夷人于邺以叛”等等。徐人甚至“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直接危及周王室的统治。为此,西周王朝在建国后即封周公于鲁,企图通过鲁国的经营威振一方,维护中央王朝的统治。可是成王年幼,周公身负辅佐之责,难以就国,只好让儿子伯禽赴国就任。东夷对周天子的“砸钉子、掺沙子”早就心怀不满,见此便将鲁国国都曲阜围了个水泄不通,以至于“鲁侯伯禽宅曲阜,徐夷并兴,东郊不开”。于是,西周政权便在平定“三监之乱”后,调集大军,与鲁国里应外合,征剿东夷各部,此后又曾多次用兵。结果可想而知,东夷各部战败,被迫纷纷沿泗水顺流而下向南迁徙,徐国从原曲阜附近迁到今江苏泗洪一带,奄国也从曲阜周边迁到今常州武进淹城一带。邳国身处东夷腹地,被裹胁起兵的可能性极大,况且邳人在商朝时就叛服无常。以邳人的性格倾向,以周代争战之世的历史趋势,其不能见容于周王朝和鲁国,邳国被迫南迁也就是迟早的事情了。

战国初年,邳人由沂水邳乡南迁今江苏邳州到山东枣庄峄城一带。《竹书纪年》:“梁惠王三十一年(前339),邳迁于薛。”1954年,山东峄县文化馆曾征集到两件铭文相同的战国初期青铜器《邳伯罍》,铭文云:“惟正月初吉丁亥,不白夏子,自作尊罍,用祈眉寿无疆,子孙永宝用之。”其中的“不白”就是“邳伯”,也就是邳国国君。山东峄县与今江苏邳州相邻,近在咫尺。

由于我国地形地貌大体表现为北高南低的走向,在我国的方位文化中,传统上形成北为上、南为下的习惯,如称“北上抗日”而不讲“北下抗日”,“百万雄师下江南”而不讲“百万雄师上江南”,诸如此类。因邳国的政治中心原来设在沂水邳乡,方位在北,现在的政治中心迁移到江苏邳州附近,方位在南,故称新迁地为下邳。所以《汉书·地理志》东海郡下邳条注引东汉应劭说:“邳在薛,其后徙此,故曰下(邳)。”直到汉代,人们还以北邳为上邳、南邳为下邳。吕后元年(前187),楚元王子郢就被封为上邳侯,治于北邳,《续山东考古录》十九滕县条特地解释道:“有下(邳),故此为上(邳)矣。”

楚考烈王二年(前261),楚军攻取薛地。可能就在这次战争之后不久,楚军便顺势灭掉了邳国。此后,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作为一个诸侯国的邳,再也没有在史书中出现过。

秦统一全国后,在亡国前的邳国故地一带置下邳县,属薛郡。汉高祖五年(前202)置楚国,封韩信为楚王,都下邳县。次年,贬韩信为淮阴侯,改封刘交为楚王。楚国废除后,下邳县属东海郡。东汉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改临淮郡为下邳国,都于下邳县。东晋太宁元年(323),下邳国改置下邳郡,仍治下邳县。魏孝昌元年(525),置东徐州,下邳县为东徐州州治。梁中大通五年(533),改置武州于此,并分下邳县置归政县。太清二年(548),下邳入东魏,东魏复于此处置东徐州。陈太建七年(575),复为武州。不久又入北周,北周于此建邳州,此为历史上首次出现邳州的名称。隋大业三年(607),改邳州为下邳郡,并移治于宿豫县(今属宿迁市),下邳县属下邳郡。唐武德四年(621),废郡复置邳州,还治下邳县。贞观初,邳州废,下邳县改属泗州。元和四年(809),下邳县改属徐州。宋太平兴国七年(982),置淮阳军,治下邳县。金贞祐三年(1215),复置邳州。元省下邳县,地入邳州,初属汴梁路,继属归德府,不久又改属淮安府。前至元十五年(1278),邳州升为直隶州。明洪武(1368~1398)间,邳州属南京中书省,旋改属南京中都凤阳府(故址在今安徽省凤阳县),不久又改属南京淮安府。清雍正十一年(1732),邳州改属徐州府。

民国元年(1912),废州为县,邳州遂称邳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因之。1992年10月,撤销邳县建制,改设邳州市,为县级市,属省辖市徐州市。

来源:《江苏地方志》2011年第5期

作者:张乃格

转化编辑:陈汶灵

校对:郑雨晴

责任编辑:周辰

选稿:常宏宇

“ 驮娘江 ” 考释

杜甫陇右诗两地名考辨

“吴衙内邻舟赴约 ”地名更改探析及其他

也谈“邽”地地望

古曲沃地望考

邳州市由来,邳州市的历史简介(6)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