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是为谁制定的,寒食节是谁设置的节日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2-01 01:50:21

□淮战科

寒食节是为谁制定的,寒食节是谁设置的节日(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说到清明,人们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晚唐诗人杜牧的这两句诗了。

其实,有关清明的诗词有很多。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以清明为题,留下无数的诗词华章。唐宋诗词大家杜甫、白居易、孟浩然、韦应物、辛弃疾、李清照、柳永等,乃至元、明、清时期的诗词家,都有精彩的抒写和表达。譬如,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杜甫的《清明》“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孟浩然的《清明即事》“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李清照的《念奴娇·春情》“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辛弃疾的《满江红》“暮春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等,不胜枚举。所以,有人评说,诗意清明,诗累累,情切切,意盈盈,无限情愫蕴其中。

清明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订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经验积累的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我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人们需要准确了解太阳运行情况。所以,在历法中加入了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商朝到春秋时,仅有仲春、仲夏、仲秋、仲冬4个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始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编撰的百科全书《淮南子·天文训》篇。可见,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方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也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由此可知,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产生于秦汉之际。

清明之名,源于“清明风”。春秋时《国语》记载:一年中有“八风”,“清明风”属巽,即“阳气上升,万物齐巽”。刘安所著《淮南子·天文训》也有“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的记载。《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节

清明节,因清明而得名,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我们至今保持着清明郊游踏青(春)的习惯。其又称祭祖节等,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春祭节日,属于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文化传统节日,是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民间效仿,于此节祭祖扫墓,经历代沿袭,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固定风俗,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清明扫墓是秦以后的事,至唐方盛。宋代高翥《清明》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描述了宋朝百姓络绎不绝清明扫墓的情景。

现在运城人扫墓时,通常携带祭食、纸花、小纸旗、冥币等,将祭食供在亲人墓前,在坟冢左右来回抛滚鸡蛋、枣蛋馍,寓意为子孙祈福,然后把纸花、小纸旗插在坟峰上,并修葺坟墓,为坟墓培上新土。

当然,十里风俗不同,供品、仪式内容也不尽一致。根据各地习俗,有的地方选在清明日之前农历单日祭扫,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凡后辈无分内外均可祭扫;有的地方则选在清明当日一大早祭扫,且只允许家里男丁祭扫。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都被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

清明节,不仅是祭拜先祖的日子,更是民族的文化载体和精神寄托。中华民族能够生生不息,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从未中断过的民族,与子孙后代始终追念先祖、不忘根祖的家文化、家国情有着千丝万缕的根本联系。国家专门把清明节列入法定假日,就是为了把礼敬祖先、恪尽孝道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弘扬开来。

现在,有的人撰文说,清明节始于周代,清明节与寒食节都与晋文公纪念介子推有关,显然是只看到了清明节与寒食节后来合二为一这一面,而把清明节与寒食节混淆起来了。

寒食节

寒食节,在历史上曾是一个独立的节日。从前,这一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唐代诗人卢象的这首《寒食》诗,道出了寒食节的来源。

的确,寒食节是专为纪念春秋时晋国忠义之臣介子推,由晋文公重耳设立的。

史载,晚年的晋献公沉湎酒色,听信谗言,导致了“骊姬之乱”,太子申生被逼自*,公子重耳、夷吾被迫外逃。从周惠王二十一年到周襄王十六年,重耳整整在外流亡了19年。这期间,重耳遭受着丧家犬般的屈辱,一行人沿路乞讨,食不果腹。一日,重耳饿得奄奄一息之时,介子推端上来一碗肉汤。原来,介子推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成肉汤,割股奉君。重耳回晋即位成为晋文公后封赏群臣,结果却忘了介子推。而介子推功成身退,不言君禄,已背负着老母亲一起隐居山林。

朝中有人为介子推鸣不平,文公恍然大悟,急令人寻。听说介子推已隐居山中,便让*进山搜索。寻之不得,有人出主意说,介子推孝顺,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一面出口,介子推定会负母而出。文公乃下令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也不见介子推背着母亲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棵烧焦的柳树已被烧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母子的尸体,悔恨万分,失声痛哭。

兵士移开介子推身体,发现堵着的柳树树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是片带血迹的衣襟,上面题着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自省身。臣在九泉常祝君,勤政清明复清明。”

文公将血书藏进袖中,令左右把介子推和其母分别安葬在烧焦的柳树下。为了纪念子推,晋文公下令在山上建祠堂,并把山名改为“介山”,把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临走时,文公伐了一截烧焦的柳木,回宫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木屐叹道:“悲哉,足下。”据说,“足下”这一古代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的尊称,就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带领群臣,登山祭奠。行至墓前,只见焦柳复活,绿枝飞舞。晋文公触景生情,如见子推。想起血衣上的谏言诗,遂赐此柳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晋文公常把血书携带在身,时刻鞭策自己勤政清明,励精图治,使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寒食节的设立,无疑开创了国家纪念忠孝之士的先河。

从以上记载,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寒食节的设立早于清明节,介子推的忌日也应当在清明前夕。唐开元二十年,唐玄宗郑重下诏,规定清明前一日的寒食节为扫墓日。两个日子紧挨着,渐渐地就成了一个节日。

宋代王禹偁的《清明日独酌》诗句“一郡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是清明。”元代圆至的《寒食》诗句“清明院落无灯火,独绕回廊祀夜香。”都表明在宋元时期清明节就与寒食节合为一节了。

而禁止生火造饭,多有不便。唐韦应物的《清明日忆诸弟》就说“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所以,随着清明渐胜,寒食节便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不过,在河东民间,寒食节有吃烙饼、鸡蛋、包子等食品的习俗,亦是对这一民俗文化的传承。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