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文化内涵30个字,清明节文化的内涵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2-03 00:08:03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原创稿

清明节来临之际,各地围绕安全祭扫、文明祭扫出台了不少规定。比如四川出台方案要求做好祭扫防火工作,严格落实殡葬服务机构内禁燃禁放规定;苏州市开启“苏城云祭扫”线上预约通道,鼓励市民分时、错峰祭扫……这些既是扎实开展移风易俗的体现,也是确保清明期间安全有序的必要之举。

作为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传统节日,清明自古就有慎终追远等习俗。然而随着时代变化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祭扫方式也不断发生变化。以往,焚烧香烛纸钱、燃放烟花爆竹,不只带来火灾隐患,也铺张浪费、污染环境。如今,有的人通过一束鲜花、一个鞠躬寄托哀思,有的人在网上献花、点烛、填写祈福卡。特别在疫情防控期间,不少人通过网上祭扫、云端预约的方式实现安全与祭扫两不误。这些绿色文明的祭祀新风尚,让清明节越来越“清明”。

形式的变化只是一个方面,如今清明节的内涵也在不断拓展。不少群众在文明祭扫、清朗过节的同时,重温家规家训,回忆家族往事,沐浴亲情恩泽。可以说,清明节为传承家风、培育家风、弘扬家风提供了良好契机。在河北邯郸、湖南长沙、甘肃白银等地,人们走进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缅怀牺牲的革命先烈,重温革命、建设、改革的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接受精神层面的洗礼。无论是家风传承,还是缅怀先烈,清明节承载着中国人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更在时代发展中被赋予新的内涵。

从祭扫形式更加绿色,到内涵更加丰富,清明节之所以产生这些看得见的变化,离不开移风易俗取得的丰硕成果。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把破除陈规陋习、推进移风易俗作为精神文明建设、涵养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抓手。早在2019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就提出,要推动革除婚丧陋习、解决孝道式微等问题,重视在清明等传统民族节日中引导践行正确婚丧观和中华孝道。实践中,各地循序渐进,发挥乡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等作用,较好地遏制了清明期间的封建迷信活动、不文明祭扫现象,树立起厚养薄葬等新观念。同时优化公共服务的供给,开展“鲜花换纸钱”“丝带寄哀思”“思念墙”等免费公益活动,为清明新风尚的形成打下基础。

事实上,除了祭祀祖先,清明节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还有更多丰盈厚重的文明积淀和文化蕴涵,各地也在传承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清明习俗。比如赏花踏青感受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插柳”习俗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拔河、荡秋千、放风筝等传统活动既能强身健体,也有不负春光之意。就拿今年清明来说,四川大邑县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活动,近200余名村民、志愿者及游客参与放风筝、体验青团制作、开展诗歌朗诵;武汉植物园将举办清明节民俗课堂、古法造纸课堂、诗经中的植物课堂等多个民俗文化活动。既有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又有创意十足的时代气息,让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得到新发展。

形成清明新风尚需要破立并举、久久为功。破的是陈规陋习,立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当然移风易俗不可能一蹴而就,唯有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合力,才能让优秀文化更好浸润人心、浇灌成长。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