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的方法,免费写作教学

首页 > 教育培训 > 作者:YD1662023-06-19 23:10:15

“双减”意在减轻作业“负担”。对于小学语文学科来说,最大的负担莫过于“作文”。因此,校园里有时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不敢轻易布置作文;布置作文时不敢对字数、质量等有过多奢求。

要求降低了,质量提升了么?并没有,越是没要求,学生越感到为难。叶圣陶等名家早就陈述过写作进步的真相——只有写,才会写。

写得越来越少,“越来越不会写”就成了新的困扰。那么,如何有效教学,让学生会写、写好?

写作教学的方法,免费写作教学(1)

观摩名师课例可以解决问题吗?

观摩名师课例,惊奇地发现教学结构高度类似,大多喜欢出示例文进行模仿,注重从例文中提取写法运用。具体做法为:展示例文,讲解例文,提取写法,立刻运用。

从视频中可见,这样的教学效果都不错,几个展示的学生都能呈现全新的写作结果,且看起来比之前写得“好多了”。

然而,青年教师上了“翻版”课,发现效果并不好。

第一,换一换其他内容,依然不会写。课堂上教的方法看起来管用,其实使用范围极为有限,而且在写作内容稍有偏差,就用不上。

第二,即便写成了,也和例文差不多。使用方法套作,写成的和“套子”里的很相似,无非在相关内容上有变化,在一些表达细节上有差异而已。如此“照单抓药”后,就像流水线上生产汉堡,每一块都一样。

应该可以感觉到——中式的文章用“西餐方式烹饪”,结果想来就会差强人意。

第三,总体感觉,仍然不会写。课上的练习,只是片段,课后的全篇写作时,依然感觉为难。更不要说遇到同类作文,还是那样棘手。

写作教学的方法,免费写作教学(2)

写作教学的方法,免费写作教学(3)

目前的写作课中存在哪些问题?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双减”要减去的是额外的作业负担,而不是减除必须承担的练习。教学中要研究的是——如何科学、有效地执教,怎样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从“提质”角度看,以上写作课中至少存在三个问题:

问题一:给方法,提要求,是旧式教学的重装复活。

总体看,上文中的写作课依然是“教师的强势主场”。教师最大的教学行为是“提出写作要求”,表现为出例文,讲方法。之后就是“提出写作指令”,让学生用“这一些方法”尝试练习。

耳提面命的指令式写作,让学生落入狭小的写作“套路”中,营造了“我会写”的假象。因为写出来的,就是“影子例文”。

看起来教学有变革,实际上还是老一套。而且,教得太急,不利于思考。

问题二:创生中的例文,携带的方法是可疑的。

观摩的课例中,使用的例文都很优质,且与方法配合得天衣无缝。大多时候,教师声称例文来自“我的学生”,而实际情况也不可考。这一段例文的优秀之处在于:在最短促的文字中,集中且恰到好处地使用了方法。

细思极恐:什么样的优秀学生,在未曾教学的前提下就已经轻车熟路地完成习作?

方法脱胎于“例文”,断去与例文关联的“脐带”,仅限在当下立刻进行的,相似度极高类的“仿写”中,很难扩展。异常独特的方法孤立无援,强大的特殊性等,造成其使用范围小得可怜。

更不要说,从教师“给方法”到学生“用方法”,中间经历的是缺损和变态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家E·阿伦森在《社会性动物》中提出:人会被影响,有三种类型——依从、认同、内化。依从,指一个人为了获得奖励或者避免惩罚而做出某种行为。认同,因为个体希望与影响施加者保持一致,从而与之建立起令人满意的关系。内化,则是接受他人的所主张、信念,并将它融入自己的价值体系之中。在内化中,最重要的成分是可信性。

教师给出的方法,带有“依从”的权威性与挟持感,主张“给你就用”;少了“认同”,缺乏尝试的过程,缺少与个体融合时产生的吸引力。方法去除的是“内化”的质变,写作从实质上看,仅是“验证方法的有效性”。

问题三:形式上的放手,造成历史问题的现实存在。

学生写作难,教学就要提供辅助,而不是放手让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但要实施有效辅助,要“教”得好,确实不容易。

卡尔·罗杰斯与杰罗姆·弗赖伯格合著的《自由学习》中,作者阐述了一个观点:教比学更难。这一观点,也许难以被接受,但仔细思考,确实如此。“教”要求做到的是让别人“学”。这其中含有许多无法监控的元素。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认为,学习“不是将无助的个体牢牢绑在凳子上,再往他们脑子里塞满那些没有实际用处的、得不到结果的、愚蠢的、很快就会被忘记的东西”。真正的学习“就是青少年在源源不断的好奇心的驱使下,不知疲倦地吸收自己听到、看到、读到的一切有意义的东西”。真正在“学”的学生是“从真实生活中有所发现,然后把这发现变成自己的财富的人”。我们多么需要这种真正的学习,多么希望看到这种真正的学生啊!

上文中的教学模式,看起来好像是教写融合,教后当堂写,解决了“教写分离”的历史问题。但实际上,仅是制造了“教写相融”的假象,具体操作中,依然是“教”归“教”,“写”归“写”,集中时间“教”后,再集中时间写。“教”与“写”之间以教师发出“开始写吧”的指令为“楚河汉界”,实行着严格的分割。

写作教学的方法,免费写作教学(4)

写作教学的方法,免费写作教学(5)

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双减”政策后,要让作文这一道语文常规作业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要让学生真正会写,要实现写作课堂的有效教学,可以针对问题,提出三条建议:

建议一:教学要瞄准全篇写作中的难点。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不要让学生从头写到尾。全篇写作并非“癌症晚期”,而是“局部阻梗”。教师要找到此篇最大的“难点”集中施教,帮学生解决问题。

例如统编四年级习作《生活万花筒》中,学生将遭遇最难的写作点就是“写事情的经历”。经历要难忘,要做到教科书中要求的“印象深刻”,经历需要一波三折的。而这样的变化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就是难点。

能不能营造出情节上的波折?能不能将经历中变化写清楚?教学存在的意义,就要帮助学生攻克难关。当堂写,就冲着富有变化的“经过中的波折”,在学生写不下去,写不好的时候做好辅助,而不需要面面俱到。

建议二:当堂“教”与“写”要融合才有效。

一直以来,我们都强调“写”,请不要忽略——“教”的融合意义巨大。教的方法不同,教的效果不同。

写作课上,教师要勇于示范,借助教科书中的样本,提取写“这一类文章的规律”。教就如同点穴,要在最关键处一击即中。如上海师范大学郑桂华教授所言:中小学写作教学的当务之急是帮助学生搭建写作框架,建构写作模板,发现写这一类文章中规律性的知识。至于说是否文从字顺,是否能用上修辞来美化文字,这不应该是教师着力的。这取决于学生个人的积累,需要晓以时日。

例如《生活万花筒》一例中,可以根据教科书的“习作例文”《小木船》,让学生清晰看到事情的经历中出现了变化、意外,甚至是激烈的冲突,同时也看到最后的圆满结局。对过程中变化的清晰描写,需要教师点拨、指明,“教”要融入对“写”的指导,学生才能发现、感受到例文的精妙之处,也才能在之后的写作练习中运用。

教科书在编撰时选文的严苛,使得习作例文来路正,从中提取的方法,适用范围广,适合学生在实践中迁移运用。学生获得的是写“这一类”作文的通用模板。填充个性化的内容和语言,依然可以独立完成各自的习作。

建议三:真要提升,离不开日常练习。

“双减”并不是让学生躺平,而是强调练得有效,练得精到。课堂教学让学生得法,攻破难关;课外练习让学生提升,养成习惯。

日常要阅读、写日记,写“百字作文”。天天练,每次积累一点,练写几句话,不构成负担。

其实,课内外融合,联动,也是学生在学习时必须承担的,是学业提升的必经之路。只有阅读与写作不间断,语文的真功夫才能够练出来。

“双减”后的学习,就是让师生都注重提升课堂学习效率,集中精力去思考——怎样做,更有效。

作者| 何捷(作者单位系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来源: 中国教育报好老师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