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倒叙手法作用,祝福倒叙的作用是什么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2-04 21:23:23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取而代之的却是地主阶级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在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驱使下,1924年2月7日鲁迅先生创作了《祝福》这篇小说。

作品叙写一个离开故乡的知识分子“我”在旧历年底回到故乡后寄寓在本家四叔(鲁四老爷)家里准备过“祝福”时,见证了四叔家先前的女仆祥林嫂瘁死的悲剧。这是一篇我读完后都会不断感叹的小说,一方面是感叹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以及她的痴傻愚钝,另一方面是感叹当时社会以及人们的冷漠。在看过影版的《祝福》之后,感触更深了,处在那么一个时代,妇女的命运是如此的悲惨。

以《祝福》为题,让人真的很难想象作品居然是以悲剧结尾,不过这也符合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适应,封建统治下的社会又能有怎样的好结局呢。之前几次就仅仅能记得小说里的人物,尤其是祥林嫂和阿毛最为清晰,反而记不清小说的名字。小说采用倒叙的手法,将结局放在了开头,也就是把悲剧放在了开头,为读者设置悬念。另一方面,祥林嫂死于大家在“祝福”之时,形成了鲜明对比,深化主题,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当时社会的冷漠与黑暗,一个人的死活不会对人们的“祝福”产生任何影响。

祥林嫂可以说是中国最惨妇女了,仅仅四十余年的人生她就经历了所有妇女的不幸。作为一个童养媳,好不容易丈夫长大了,却很快就病逝;婆婆为了给小叔子娶妻还要把自己给卖给另一个男人;逃到富贵人家当仆人还被鄙视,日子好不容易过的稍好些了又被抓去送到嫁人;没过多久,第二任丈夫病死,孩子也被狼叼走,精神支柱全都倒塌了。就这几十年,丧夫、拐卖、丧子这些痛她都经历了,然而伤她最深不是这些痛楚,而是社会上以鲁斯老爷为首的人们对她品头论足,言语上的攻击、心灵上的攻击。就这样,勤劳善良、朴实顽强的祥林嫂,本应该被善待的祥林嫂,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统治着的社会下不断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被吞噬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小说中捐门槛的情节让我印象深刻,也让我关注到柳妈这一人物。“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这一句对柳妈的外貌的描写是生动形象的,从中我们可以轻易看出柳妈年纪已经不小了,可即使柳妈已经一大把年纪,还是会被叫到鲁四爷家做帮手。由此可见,柳妈也是一个深受封建社会迫害的劳动妇女。“捐门槛”是柳妈建议祥林嫂去做的,认为这样就可以赎罪,由此可见,柳妈深受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的迫害,然而她的这个做法也让祥林嫂面临了更多的困扰,不是帮助祥林嫂反而是把祥林嫂往深渊推。小说中的柳妈也是当时社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大多数人的缩影,深受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束缚,不能对上一层的人做出反抗,喜欢讨论别人的私事,对别人品头论足,冷漠自私。

《祝福》从不同角度表达出了封建社会对人们思想的约束和制约,导致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出现。通过小说中各个人物的形象,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特征,通过祥林嫂和鲁家人完全不同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鲁家人的生活热闹忙碌来烘托祥林嫂的悲惨和痛苦,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题和思想。通过祥林嫂一生悲惨遭遇的描写,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的社会矛盾以及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深刻地揭示了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了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