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需要愚公精神,愚公精神意味什么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2-04 22:16:58

人民网-人民日报

【人物】“云岭楷模”李华明

【故事】李华明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西洒镇岩头村村民。岩头村,因地处大山深处的悬崖峭壁之上而得名。从邻村到岩头村的最后一公里一直被大岩石挡住,通不了路。作为村民小组组长的李华明,组织动员村民集资并出劳动力修路,但因工程艰难,这条路一修就是12年。2014年1月,岩头村终于修通了最后一公里的进村路。如今,村里家家盖起了新房、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全村养殖近4000只乌骨鸡,开办了农家饭庄,贫困户全部脱贫。李华明被评为“云岭楷模”,并荣获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点评】

历时12年,终于修通了进村公路;缺设备、缺资金,都没能阻挡李华明和岩头村人修路的脚步……“要想富,先修路”,正是啃掉了交通不便这块“硬骨头”,破解了“困”,岩头村才有了致富路。如今,三七种植、乌骨鸡养殖、农家饭庄,曾经靠天吃不饱饭的岩头村,有了自己的脱贫产业。

为何非要打通进村道路?这是因为,对发展的强烈意愿唤醒了岩头村这片土地。李华明说,“嫁进来的姑娘走了6个,孩子上学来回要走两个小时山路,村民生病得靠担架抬下去”。群众的现实需要,倒逼着他成了一名凿山“愚公”,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现在路通了,年过60岁的李华明依旧劲头不减,还在打听直播带货怎么做。李华明带着群众修路的执着攻坚也告诉人们,“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面对脱贫攻坚之难,不能等靠要,而要团结村民通过拼搏实干闯出一片天地。

战胜贫困,需要更多像李华明一样的“愚公”。一方面,政府资金有限,不能完全坐等政府投入,不妨先把能做的、该做的工作准备扎实;另一方面,贫困地区的发展,归根到底还要靠群众自己,培育内生动力,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扶贫,说到底是“扶”不是“替”,只有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他们心热起来、行动起来,才能真正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当前,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剩下的全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党员干部必须勇于直面问题、善于攻坚克难,各地贫困群众也要有志气、有信心,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形成脱贫攻坚强大合力。

《 人民日报 》( 2020年08月18日 05 版)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