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
纳兰容若文采斐然,他的《纳兰词》更是传世名作,纳兰容若也是个亲和女子的多情种子,他在词中就曾提过“葬花”,而这种行为艺术在以前的中国文学作品中出现得特别少,《红楼梦》原著里却以长篇诗出现,是塑造林黛玉这一形象过程中出现的非常经典之诗,这跟纳兰容若似乎也颇多关联,考虑到纳兰家族的荣辱发展史和容若本身的阅历,贾宝玉的原型的确存在是纳兰容若的可能。
顺治皇帝因董鄂妃之死而出家为僧,跟八十回后宝玉的悬崖撒手有相似之处贾宝玉
熟悉清代历史的读者会发现,贾宝玉的很多地方跟清代皇帝顺治很相似,《红楼梦》有一个另外的书名乃是《情僧录》,贾宝玉在原著里不止一次地说过自己要出家当和尚,而根据脂批透露,贾宝玉在八十回后确实“悬崖撒手”了,也就是说贾宝玉曾经出家为僧,而且他出家的寺院很可能是五台山,原著里王熙凤调侃贾母的时候也曾提过此事,这很可能就是作者留下的伏笔。
“举眼看看,谁不是儿女?难道将来只有宝兄弟顶了你老人家上五台山不成?那些梯己只留于他,我们如今虽不配使,也别苦了我们。这个够酒的?够戏的?”
《红楼梦》
而根据历史传说中顺治帝的归宿,顺治最后的归宿就是出家五台山了,这一点跟贾宝玉是相同的,而且根据《红楼梦》里的描写,很有皇家气派,无论是场面还是用度都不像一个贵族之家所能拥有的,所以很可能写的是皇家后宫之事,而贾宝玉的原型很可能就是顺治皇帝,顺治皇帝对董鄂妃的一往情深,这是历史事实,而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眷恋不舍,也很像是历史在小说里的反映,在董鄂妃死后,顺治帝万念俱灰,遁入空门,可以想象《红楼梦》原著里的贾宝玉在黛玉死后,不愿接受跟宝钗的“金玉良姻”,因此离家出走,悬崖撒手,这跟顺治帝的表现也很相像。
《红楼梦》的原作者或为明朝遗民,可能是明清交际时期的文人为悼明而作《红楼梦》
近年来有很多红学研究表明,《红楼梦》其实是明朝遗民所作,其成书的过程是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时间,创作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是一部哀悼明亡的书籍,所谓“家亡血史”,正是反映了明亡清兴的历史变迁,《红楼梦》原著里,曾出现了五月初三、四月二十六这样的农历日子,都不是随便一写,这些都是明清交替之时的重要历史节点,比如黛玉葬花是在农历四月二十六,而历史上正是这一天清军攻破了扬州,由此展开了为期十天的大屠*,这便是“扬州十日”,所以《红楼梦》里的“黛玉葬花”看似是黛玉感慨伤怀的一次行为艺术,其实质很可能是作者在隐晦地悼念明亡后的家国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