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没读书的时候,我父亲就跟我说过这个植物,我们的家乡话叫「文猪螺」(谐音),为什么说起它,因为我父亲说这个植物的叶子晒干后做成卷烟,吸入,能平喘。我以前是不相信的。
呶,就它:
(图片来源于中国植物图像库)
放心,有更清晰的图片:
看到了吗,除了开花,还有果实,这个果实长满刺,非常容易粘在头发上,所以小时候我们孩子群都会用这个果实玩耍,把它粘在其他人的头发上,甚至有时候会拿去学校(小学),放在女同学的头发上,为此还弄哭过女同学,回想起来,真是罪过。
因为,曼陀罗的花、叶、果实、种子均能使人中毒。春季中毒患者往往误将曼陀罗叶与野菜一同煮食而中毒,而深秋(9、10月份)的中毒多以果实(种子)的误食为主。中毒的主要表现为:颜面及皮肤潮红,躁动不安,脉率增快,步态不稳,头晕,幻觉,幻听,口干,口渴,口发麻,呕吐,言语不灵,瞳孔放大,对光反射消失,甚至高烧,昏迷,大小便失禁,阵发性抽搐等。
回想起来就背后冒冷汗。
看看,满满的「文猪螺」花。
这个土语「文猪螺」,其实就是「曼陀罗花」(梵语是Mandarava)。如果大家会说粤语,文猪螺≈曼陀罗,但用我们的家乡话来讲的话,文猪螺=曼陀罗。
这个语言上的转变,表明在我们的家乡,大家也是认识这个花的,并且知道它的学名叫曼陀罗花,而且还知道它的主要药物效应是平喘。当然,从曼陀罗的这个名字来看,我们应该猜到这是一个翻译过来的名字,古印度应该叫它Mandarava,传到中土,就译为曼陀罗,大概是这个过程。
但如果你去查找资料,会发现很多地方都说曼陀罗花别名为洋金花。而且经常会把两者等同,但如果你回溯到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会发现曼陀罗花并无别名“洋金花”,只有别名“风茄儿、山茄子”。而且,「本草纲目」里面记载曼陀罗花的功效主要是“诸风及寒湿香港脚,煎汤洗之。又主惊痫及脱肛,并入麻药”,并无所谓的“平喘止咳”功效。
来看看500年前的《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这样描述曼陀罗花:
【释名】风茄儿(《纲目》)、山茄子。
时珍曰︰《法华经》言︰佛说法时,天雨曼陀罗花。又道家北斗有陀罗星使者,手执此花。故后人因以名花。曼陀罗,梵言杂色也。茄乃因叶形尔。姚伯声《花品》呼为恶客。
【集解】时珍曰︰曼陀罗生北土,人家亦栽之。春生夏长,独茎直上,高四五尺,生不旁引,绿茎碧叶,叶如茄叶。八月开白花,凡六瓣,状如牵牛花而大。攒花中坼,骈叶外包,而朝开夜合。结实圆而有丁拐,中有小子。八月采花,九月采实。
【气味】辛,温,有毒。
【主治】诸风及寒湿香港脚,煎汤洗之。又主惊痫及脱肛,并入麻药
【发明】时珍曰︰相传此花笑采酿酒饮,令人笑;舞采酿酒饮,令人舞。予尝试之,饮须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乃验也。八月采此花,七月采火麻子花,阴干,等分为末。热酒调服三钱,少顷昏昏如醉。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
通读本草纲目对曼陀罗花的记载,会发现李时珍着重描述了曼陀罗花的麻醉、致幻作用,令人笑、令人舞。而且,李时珍还告诉我们,割疮灸火的时候可以先服用曼陀罗花,就“不觉苦”了,估计这个不觉苦的意思就是感觉不同疼痛、痛苦,这是描述了曼陀罗花的镇痛、麻醉作用。但最早描述镇痛麻醉作用的肯定不是李时珍,估计是约1900年前东汉的华佗,听闻华佗的麻沸散主要成分就是曼陀罗。
说好的曼陀罗花别名是洋金花呢?
说好的曼陀罗花止咳平喘呢?
我还是很喜欢中草药的,想弄清楚这两个疑问,于是翻阅了一下中国植物志的官网,找到了曼陀罗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