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近年来为数不多的历史题材剧之一,《清平乐》成败几何?又对历史剧创作提供了哪些新方向?
从《孤城闭》到《清平乐》
“朝堂戏”与“后宫戏”能否平分秋色?
《清平乐》改编自网络作家米兰lady的小说,原名叫做《孤城闭》,意指每个人都囿于皇城和内心的孤城之中,被儿女情长与家国责任所困。
原著以福康公主与内侍梁怀吉的感情为主线,格局较小。而在改编成剧集时,剧名成了《清平乐》,主角也换为了宋仁宗。
以宋仁宗赵祯的一生为线索,《清平乐》力图全方位展现北宋全盛时期的“仁宗盛治”。从小情小爱到宏观时代,这一改编显露出剧组打造“历史大剧”的野心。
历史正剧往往以帝王或名臣将相为主角,展现其金戈铁马或波诡云谲的一生,大多是“男人戏”。家庭戏份和女性角色是配角和点缀,辅助塑造一个丰满立体的“大男主”形象。
而这一次的《清平乐》却力图平衡“前朝”和“后宫”,让朝堂权谋戏与后宫“宫斗”戏平分秋色,堪称半部《琅琊榜》与半部《知否》的合体。这从一定意义上是正午阳光对历史剧的一次创新,但从口碑反馈来看,并没有取得“1 1>2”的效果。
仁宗时期本是北宋政治文化空前繁荣时期,王曾、晏殊、范仲淹、欧阳修等名臣辈出,党派争斗也十分激烈。这不禁让人对《清平乐》的朝堂戏平添期待。
但播出后,不少观众反应前朝戏冗长沉闷,以大臣议政为主,还经常夹杂大段半文言文对白,仿佛在照背宋朝史书。连剧中的赵祯本人都多次“官方吐槽”:“言官论理令人昏昏欲睡。”
戏剧冲突不足,范仲淹与吕夷简的“范吕之争”本是仁宗时期党争的重头戏,但《清平乐》却处理得平淡如水。以对白而非事件推动剧情,范仲淹、晏殊、欧阳修等人的形象也不够立体鲜明。难怪有观众表示,“看《清平乐》好像在看历史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