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自古以来便喜好去创作众多独具特色的织物和服饰,他们利用丰富的天然资源,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借助染色和织造等工艺对服饰进行二次创作。
与此同时,人们为了提高染色的工艺,于是就有了蜡染的出现,在这一工艺中蜡作为关键的材料。可以在染色过程中起到屏障的作用,使得染料无法渗透到被蜡涂抹的区域,从而形成对比明显的花纹和图案。
蜡染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始终以其优美的图案和独特的含义吸引了人们的关注和赞赏。
一、一抹蜡染满山青, 芳草绿野落花繁据考古学家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的发现,在距今约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原住民已经掌握了染色技术,在遗址中发现了赤铁矿粉末以及被染成赤色的石珠和鱼骨等装饰品。可以说,人们对色彩和染料的认识与应用远早于纺织领域。
新石器时代,染色的技术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使用各种不同的材料来进行染色,创造出更多的颜色和纹样。这些染色技术广泛应用于装饰品的制作,如绳索、衣物和其他物品。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和西安半坡遗址发现的彩陶和酒器提供了珍贵的考古证据,当时所用于纺织品着色的颜料是由矿石研磨而成的粉末,其中,染色性强的赭石是最常用的颜料之一,此外,在青海乐都柳湾墓地也发现了朱砂。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的发现也揭示了古代人们在纺织品着色方面的应用。
商周时期染色技术在中国社会中运用广泛,并且受到官方和官廷的重视。官廷手工作坊中,通常设有专职染色的官吏,他们负责为贵族、官员和其他高级人物的衣饰进行染色。
由于,当时采用的染料,不仅有矿石还有植物。因此,除了专职的染色官吏,还有专门栽培染料植物的园地,较为普遍的染料植物之一就是蓼蓝。《夏小正》中就有“五月,启灌蓼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