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潮汕地区的茶事,大多数人一定首先想到凤凰单丛。从救了南逃宋帝而得名的“宋种”,到香煞人而因风土得名的“鸭屎香”,关于单丛的传说和记载一直是潮州茶史的绝对主流。时至今日,拥有数十种香型种类的单丛茶入选中国名茶,从潮州百姓的茶盘香飘世界各地,和红泥炉,橄榄炭,仨杯小碗一茶海一起,成为潮州工夫茶的代表元素。
其实在潮汕地区,还有一种茶品,也很特别。不论从民俗文化传承的角度,还是其特殊的口味与制作工艺的,都具有深厚的底蕴,这就是“揭阳炒茶”。
揭阳炒茶是一种流行于揭阳的土茶,产地集中在揭东、揭西两县(区),在潮州市的登塘镇也有出产,又称 “揭阳炒仔茶“。以制作工艺而论,炒仔茶属于不发酵的炒青绿茶,与潮汕功夫茶常用的主流茶叶半发酵的乌龙茶相差甚远,也与同类的炒青绿茶如杭州的龙井茶和徽州的松萝茶都有所区别。
按炒青绿茶的制法,大体可分为*青、揉捻、解块拆分和干燥四道工序,过程火工控制极严,*青要求“嫩叶老*,老叶嫩*。老而不焦,嫩而不生”,以利用高温适当破坏茶鲜叶中的氧化酶活性,从而保持成品的翠绿外观,挥发青草味,扬高茶香,为下一步柔捻做好准备。但揭阳炒茶用的虽是绿茶的做法,追求的却是乌龙茶的冲泡效果。因此复炒和干燥的温度和时间要远比一般炒青绿茶高、长。成品色泽黄绿至深灰,表面还带有一层因长时间高温“辉锅”干燥所产生的白粉,冲泡后茶汤黄褐明亮。新茶喝起来,因其火工高,口感上蹿下跳,较为苦涩,舌面冲击力极强,并非人人都能架得住这股“热情”来袭。但放至陈茶后,口感变为醇厚,富于陈香,甚至药香,汤色也与岩茶或熟普相当,滋味芳烈,回甘力强,喝后容易肚饿。
清光绪《揭阳县续志》记载说:“茶山中土茶味微苦,炒熟性极温,土人呼为炒子茶。然唯山中人嗜,揭所饮啜皆建茶也。”按潮汕方言“子”字文白异读时的俗音即“仔”,所以“炒子茶”即通“炒仔茶”。
从这段记载我们了解到,炒仔茶在一百多年前也只流行于特定的区域和群体之中,并未得到推广和普遍认知。流行于潮汕地区的主流茶品,还是“建茶”,即以武夷岩茶、凤凰单丛为代表的乌龙茶。
由于炒制时用足重火,炒仔茶的茶性由绿茶的苦寒变为温厚,具有养胃、温脾的功效,即使与普通绿茶不相适宜的虚寒体质人群,也能轻松驾驭。但茶叶的苦涩味和由炒制高火带来的火气却也难以消除。喝炒仔茶的山民发现,如果将茶叶贮存为陈茶,则炒仔茶的这些缺点就会逐渐消失,陈放越久,茶叶色泽越加乌润,汤色越加浓厚,滋味也越加甘醇。这点与绿茶隔年变沉即沦为下品的普世观念截然相反,
因其愈存愈醇的特性,在当地民俗中,炒仔茶也被当作一种儿女茶,即家中有宝贝出生,即存上一批当年的炒青,密封保存,静静放置,直至孩子嫁娶或再生子,再开启为庆。茶与子女同岁,这和江浙一带窖藏女儿红酒的民俗十分相似。相隔千里,民风不同,相同的是长辈对小辈寄予美好祝愿和期望。为人父母,对子女的一片拳拳之心,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