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鸭子是灭蝗能手,十万鸭子灭蝗辟谣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2-14 03:58:53

沙漠蝗:群居型若虫(A)、成虫(B),散居型若虫(C)和成虫(D)

蝗虫在自然界算是弱者了,它有众多天敌。对蝗虫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散居,靠伪装色隐蔽自己。然而群居蝗虫却反其道而行之,将自己暴露在天敌的眼皮子底下,还脱掉了伪装色。按理说,当蝗虫集群迁飞,天敌们正好美餐一顿。然而,天敌们却放过了这唾手可得的美餐,根据中科院网站上的说法,很少有动物捕食群居蝗虫,而用群居蝗虫饲喂鸡、鸭,也往往会引发后者不适。

为了搞清楚群居蝗虫的御敌策略,中科院的康乐院士率领的飞蝗研究团队展开了深入研究,并将研究成果于2019年1月发表论文,在网上可免费阅读。

研究团队首先做了一个实验,把散居蝗虫和群居蝗虫同时栓在大山雀面前,让它捕食,结果70%的大山雀会优先捕食散居蝗虫。大山雀捕食蝗虫是慢慢啄食的,散居蝗虫受伤害比例高达90%,群居蝗虫只有40%。最后有60%的散居蝗虫被吃掉了,而群居蝗虫被吃的只有20%。

为什么鸭子是灭蝗能手,十万鸭子灭蝗辟谣(5)

大山雀优先捕食散居型蝗虫

中科院的专家发现,群居蝗虫会释放出高浓度的挥发性有机物苯乙腈,而散居蝗虫几乎不合成苯乙腈。这是因为蝗虫体内的苯乙腈合成酶(CYP305M2)对种群密度非常敏感,这个酶只有在群居蝗虫体内才能保持活性,在散居蝗虫体内是失活的。

以往国外专家猜测,苯乙腈可能是一种蝗虫种内交流的信息素,起到将蝗虫聚集到一起的作用。然而这次我国专家的实验证明,东亚飞蝗对任何浓度的苯乙腈都没有趋化性,从而否定了这一猜测。专家们又接连做了四个实验,确定了苯乙腈起的是化学警告信号的作用,它就是群居蝗虫难吃的关键原因。

第一个实验,将散居蝗虫身上涂抹上苯乙腈,大山雀便不喜欢吃它了。

第二个实验,向群居蝗虫体内注射苯乙腈合成酶抑制剂,它就不能合成苯乙腈了。这时尽管它仍保持着群居蝗虫的外貌(黄 黑),但大山雀还是毫不客气地将它捕而食之

第三个实验,在注射苯乙腈合成酶抑制剂的群居蝗虫身上再涂抹上苯乙腈,大山雀又对它失去了兴趣。

为什么鸭子是灭蝗能手,十万鸭子灭蝗辟谣(6)

康乐院士团队的实验结果展示

最后一个实验,在甲虫幼虫身上涂抹上苯乙腈,大山雀竟也不爱吃它了,被啄食的频率下降了90%。

那么,大山雀为什么那么讨厌苯乙腈的气味呢?原来,苯乙腈是合成剧毒物质氰化物(HCN)的前体。氰化物是动物界的一种广谱毒素,具有毒性强、毒发快等特点。健康的群居蝗虫体内也是不含氰化物的,毕竟它也不想死。但它储存着大量苯乙腈,一旦遭鸟类啄食,就立即将苯乙腈转化为氰化物,身体中氰化物的浓度可升高11-14倍。

因此,群居蝗虫释放的苯乙腈就是一种化学警告信号,蝗虫以此来警告鸟类:不要吃我,我有毒,大不了同归于尽!

这种御敌策略对单只蝗虫的生存没有意义,因为不管氰化物能不能毒死鸟类,反正先把蝗虫自己毒死了。但是,单只蝗虫以自己的死亡警告了鸟类,保护了它的同类

大山雀是东亚飞蝗的主要天敌,它们已经协同进化了千百万年。那些喜欢吃群居蝗虫的大山雀早就已经因食物中毒而被自然选择淘汰掉了,现在的大山雀自然就会觉得苯乙腈的气味很难闻,也会清楚群居蝗虫不能吃。

为什么鸭子是灭蝗能手,十万鸭子灭蝗辟谣(7)

蝗虫御敌策略图解

这种御敌策略看似精妙,实际上不见得有多高明。事实上,群居蝗虫无论寿命还是生育力都比不上散居蝗虫,这是因为它们将大量的营养成本用到了保持高浓度的苯乙腈上

所以说,蝗虫最佳生存策略还是散居,靠伪装色隐蔽。而当蝗虫密度过大,它们找不到足够吃的,才聚群迁飞。这个时候,以氰化物为化学武器就是蝗虫能够集结成大群的关键,否则它们一开始聚集就会被天敌消灭干净。

蝗虫的生物治理

我国对蝗灾的治理处在世界领先水平,20世纪70年代以来再没有发生大面积的蝗灾了。我国一直坚持环境改造与治理相结合。环境改造方面,主要是消除飞蝗最喜欢的产卵地——因干旱而裸露的河滩,同时翻耕草地将蝗虫卵深埋,使其无法孵化。

为什么鸭子是灭蝗能手,十万鸭子灭蝗辟谣(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