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金庸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以一种迥异的方式又火了起来。
书中3个带“yáng”的角色名,恰好描述了当下人们感染新冠的进程,一起被人编成了段子——“阳过”(杨过)盼着“阳康”(杨康),不想重复感染,成为“王重阳”。
此前,新冠病毒多存在于新闻发布会,阳性病例更是一组抽象的数字,但如今,随着“封控”“转运”成了过去时,人们发现,新冠病毒从未如此迫近我们每一个人。
有关新冠病毒的新闻也变得稀奇古怪,东北人的童年回忆黄桃罐头被一抢而空;一位阳性患者在感染后拼命喝水,导致低钠,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
当新冠病毒在身边惊现,我们仍会惊慌、短暂地不知所措。无论是心理建设还是行动准备,每个家庭、个人都需要习得新的经验。
微妙的心理,诚实的身体我们的办公室陆续出现了阳性,在编辑部,继续来坐班的人会获得同伴脱口而出的一个“勇士”称号。
有同事的抗原检测盒显出一深一浅两道杠,她条件反射地向后退了2米,问着“我是不是该回家”“是不是要让阿姨来消*”。
帮她确认结果的同事,下一分钟戴上了口罩。
谈“阳”色变的气氛正在退却,“阳”了的年轻人大方地在朋友圈里晒“阳”,病友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感染体验、康复经验,围观者众,留言鼓励居多。
12月9日,张歆艺在微博分享自己的感染体验
不过,从网络回到现实,即便很多人都有“迟早感染”的心理预期,也把“不慌不怕”挂在嘴边,但真实地感受到“阳”在靠近时,仍会不由自主地退缩或逃离。
应急预案是没有的,不同人对外界风险系数的感知有差异。即便是同处一个屋檐下,也很难提前达成共识。我们都在经历这样的两难:即便你自己不在意,你身边的人却有顾虑,那你要不要配合?
有时我们拿捏不好分寸,该怎么明确、尴尬又不失优雅地提醒同事戴上口罩;入冬的广州,是开着窗通风,还是关上窗取暖,总要有一方妥协。
近日,广州迎来降温降雨天气
我们仍然不希望病毒落在自己和亲友头上——人们之所以厌恶生病,不只是害怕死亡,还怕痛苦和麻烦。
也许从未有过这样的时刻,我们集体患上了“疑病症”,开始频繁感知自己的身体状态,抚摸自己的脑门儿感受热度,盼着鼻腔继续畅通无阻,感受太阳穴最深处和扁桃体传来的疼痛程度,怀疑自己是不是“已经阳了”,还是“在阳的路上”,又默默祈求自己的症状只是普通感冒。
脱销的黄桃罐头和杨梅罐头告诉我们,无论是它甜润的口感、丰富的维C,还是“逃过疫劫”“阳没了”的字面吉利,“东方神秘力量”的调侃之下,其实是人们需要心理安慰。
“这不是一个人的事”在更远的地方,许多人因为“阳了”,吃了一些苦头。
河南一位*5个月的准妈妈用“如履薄冰”向我形容她的感受。*之初,她就被父母灌输“孕妇不能发烧、不宜感冒、用药对宝宝不好”的观念,为此,她和丈夫都很小心,一旦有感冒的症状就分房睡。
疫情管控政策松动后,她已居家半月,防护做到了“快递外卖都要先消毒静置半小时才动”的程度,但她还是感染了新冠。
12月10日,意识到自己发烧的那一刻,她觉得“所有的努力白费了”,孤立无援的清早,她一下子就崩溃了,体温持续升高的时候,她更慌了。
她想去医院,但在医院工作的家人劝她不要去,医院并不安全,她和丈夫开始联系认识的医生,想从专业的人那里找到一个准确可行的办法:退烧,对宝宝没有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