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道歉了,你还想我怎么样?”我们都不喜欢这句话,觉得是在道德绑架。
但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重视一段关系时,我们非常诚恳地提出需求时,渴望得到对方的原谅,或是请求对方我们做某一件事时,如果对方拒绝时,你的内心真实想法是什么呢?
他是不是不爱我了?他其实没有把我当朋友?如果他在意我,他一定会答应的。
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一)我们往往容易混淆请求与命令
《非暴力沟通》:“如何区分命令和请求: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每一次,当你提出请求,思考一下:如果他没有按照你的意愿做,你的想法是?
“他是不是不爱我了,如果他爱我他一定愿意做的”,“我还以为我们是好朋友,我才会提这个要求的。”.......
前者在指责对方,后者再利用他人的内疚。
事实上,你都在提出命令。
所以很多人在表达“我都道歉了,你还想我怎么样呢?”都以为自己是在表达:我意识到错误了,也道歉了,我不知道还可以做什么,我希望你原谅我。但实际上,是在发号施令:你必须要原谅我!
另外这句话还存在一个误区:谈话的关键是什么?是道歉认错嘛?
(二)停止争辩对错,不假设对方的意图
很多争论基于:我是对的,你是错的。但是为什么我就一定是对的呢?让对方承认错误真的是你想要的结果吗?
很多时候我们渴望对方认错,因为我们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对方需要对此负责。
而往往导致我们受到伤害的,不是对方的行为,是我们对待他们意图的假设———我们总是以为自己很了解对方的想法。对方不答应请求就意味着不关心你,不再爱你,甚至是想要伤害你。
一旦我们开始为对方设定不良意图时,会自然地调动自己的防御机制“你为什么要伤害我?”是这种想法最后直接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态度。
事实上,我们所假定的意图很有可能是错的,对方或许并没有明确的意图,而如果你硬是要对方道歉,他也会觉得很委屈,无奈地道歉,最后愤愤不平:“我都道歉了,你还想我怎么样?”其实他也可能受到了伤害,因为他并不知道自己伤害了你,并不知道自己错在哪。
对方很有可能在为你假定的不良意图道歉。
如何才能不去假定对方的意图呢?
(1)行动:对方事实上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2)影响:对方的言行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
(3)假设:在这个影响的基础上,我对他的意图作出了什么假设?
我们需要经常思考:“我们眼中的事实究竟是如何影响我们乃至我们的观点和决定?”
所以,谈到最后,沟通的关键究竟是什么呢?
(三)谈情绪、感受,而不是信息、事实
往往我们会发现同一个事情,两个人两个版本。因此争辩事实显得不再那么有意义,我们看待事情的角度总是不同,我们对待信息的解读也总是不同。
但是我们会发现我们也是可以达成一致的:比如我们都重视彼此的关系,我们都需要得到理解。。。。。。
因此我们要学习如何从对方的角度了解发生了什么,如何向对方解释你的观点,让对方知道你的感受,因为你的感受是切实的,是无法争辩的,最后再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良策。
写到最后:总结一下谈话的关键,当我们听到:“我都道歉了,你还想我怎么样?”类似的话,除了道德绑架,我们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看待。
(1)当我们沟通时,不可以把请求和命令混为一谈,如果对方道歉我们可以不原谅,那么我们提出其他要求时,对方也可以拒绝,不应该指责对方。
(2)当我们沟通时,学习不去假设对方的不良意图。你总说他想伤害你,但你总是这么想他,还让他为此道歉,他也会难过。。。。。。。
(3)当我们沟通时,我们会发现看待事实我们无法达成一致,但我们都重视彼此,我们可以在一点达成一致,基于此分享感受,非暴力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