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清朝作为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八旗制度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在努尔哈赤创设八旗制度的基础上,清朝建立者皇太极创设八旗汉军和八旗蒙古,并在清朝入关、统一中原的过程中做出了绝对贡献。
作为军政合一的基本社会组织制度,清朝在入关后并没有遵照“旗人的旗籍都是世代固定的,只有女人因为出嫁会随夫改变旗籍。对于旗人而言,旗籍是仅次于世系和家族的身份标志”之规定,八旗制度是一种开放融合的制度,而抬旗、降旗、换旗等具体政治行为就足以证明该制度开放、变动的鲜明特点。
皇太极在八旗满洲的基础上加入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就已经能够说明八旗制度对外具有纳入、融合的特点,对内也会经常出现因功过惩罚、恩赏恩遇等变动旗属。所以“旗人的旗属都是世代固定”的说法并不准确。伴随着清朝的发展,八旗制度也在随之发展变革!
皇太极驾崩以后,年仅6岁的爱新觉罗·福临登基为帝,多尔衮病逝以后,逐步形成了以“天子亲率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为上三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为下五旗的级别差异。与此同时,所在旗属代表身份贵重与否的意义也逐渐凸显。
满洲正黄旗旗帜
于是,由下五旗或者八旗包衣抬至上三旗就成为了清朝统治阶层彰显隆恩、给予恩赐的常用手段;同样,由上三旗降至下五旗或者直接贬为八旗包衣也就成为了清朝统治阶层惩处旗人的重要手段。
清朝嘉庆年间大臣吴振棫所著《养吉斋丛录》一书中就对八旗旗属的变动有过说明:
“国初,各部落及汉人之归附者,分隶满、蒙、汉八旗,亦时有改易。”
清朝时期,旗人可以通过抬旗、换旗、降旗等政策,改变自己的旗籍,到乾隆七年,乾隆皇帝规定旗人甚至可以出旗,成为民人。由此可见,八旗制度中旗属的开放和变动乃系清朝统治阶层用以稳固皇权统治、增强对八旗旗人社会控制的有效手段。
本文就以清朝具体历史文献为依据,从“抬旗、降旗、换旗”三种变动办法处罚,探究清朝八旗制度的开放、变动特性。
01 抬旗按照《中国历史大辞典》对“抬旗”的解释:
清代给予有功、死难大臣及后妃家属的一种荣誉。劳绩卓著或死难大臣,以及后妃家族,可由下五旗抬入上三旗,或由内务府旗下抬入满洲八旗,间亦有由汉军旗抬入满洲旗者。
可见得出,“抬旗”的主要原因有三种:“有功”、“死难大臣”和“后妃家属”。而且一般是由下五旗抬至上三旗,或者由内务府、辛者库等包衣身份抬至满洲八旗,又或者是八旗汉军抬入满洲旗属。
内务府旧址
1、因功抬旗
《清史稿·诸臣列传》就有对“因功抬旗”的具体记载:
“或以功,或以恩,或以佐领,或以族,或以支,皆出特命”
“因功抬旗”排在抬旗原因的第一位,一般情况下是有功旗人由下五旗抬至上三旗,或者有功朝臣,不论满汉都会被皇帝特旨抬入上三旗。在等级分明的八旗制度中,太子亲率的上三旗旗属乃系满洲旗人的巨大荣耀,而且,因为抬旗原因的所在,必须拥有巨大功勋才会有“抬旗”恩宠,所以旗人都会认为这是朝廷和皇上对于自己所立功勋的认可,从而激励旗人更加忠心、更加卖力的为朝廷效力。
《清实录·高宗实录》就记载了乾隆皇帝对于为国建功的旗人拉布敦,予以“抬旗”恩赐的说明:
原任左都御史拉布敦,除乱以靖地方,以国家之故,忘身效力。特加恩将拉布敦之子及同在一旗之子弟,俱抬入正黄旗满洲,以示朕酬功旌勋之至意。
这里面,乾隆皇帝明确了“抬旗”的原因就是“以国家之故,忘身效力”,将其全族抬入正黄旗满洲,成为天子亲率的上三旗之一。
2、因忠、勤抬旗
其实,满洲旗人即使没有建立较大功勋,只要对于清朝统治阶层忠心耿耿,办事勤勉谨慎,只要能得到皇帝的信任和赏识,也会获得“抬旗”的巨大荣耀。这种恩赏并不仅限于满洲八旗旗人,为了彰显统治阶层的“怀仁天下”,拉拢和安抚为清朝忠心耿耿、尽心尽力的汉军八旗反倒的给予了更多。
出身汉军八旗的顺治年间大臣高天爵,因为做事勤勉,侍主忠心,虽然只官至知府,但却也被顺治皇帝发现,予以了重重赏赐。
《清史稿·诸臣列传》记载了高天爵被抬旗的具体事例:
“高天爵,字君宠。初系汉军镶白旗人,至子其位任大学士,始改隶镶黄旗。”
虽然没被抬至八旗满洲,但汉军八旗中也有上三旗和下五旗的等级差别,从镶白旗到镶黄旗,也属于从下五旗到上三旗的巨大荣耀。这种对于忠心和勤勉的做事恩赏,在雍正皇帝执政期间最为常见。其中对于雍正朝有名的“酷吏”——田文镜的抬旗恩赏,最具有代表性。田文镜为官严苛,对待属下非常苛刻,但其对雍正皇帝忠心,坚定的站在雍正皇帝身后,支持和贯彻落实雍正皇帝所有的改革制度,因此受到了雍正皇帝的信赖和宠信,成为雍正皇帝“三大宠臣”之一,而获得了“抬旗”的殊荣。
授田文镜河南总督加兵部尚书衔。先是,文镜系正蓝旗汉军,至是奉旨抬入正黄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