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魏晋之前,关于生日的风俗却未见记载,哪怕是在极其重视礼法的夏商周时期,也没有“生辰礼”这一说。杜家骥曾在《中国古代人际交往礼俗》指出,《诗经·豳风·七月》中“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的记载反映了春秋时期人们在寿筵上为人祝寿的热闹场面,但结合上下文来看,此言应是猜测所言,这句诗是写劳动人民辛苦一年之后举杯互相庆贺的场景,而并非具体向某人祝寿。
在南北朝后期,民间庆贺生日才渐成习俗。南朝梁元帝少时,每以诞载之辰,辄设斋讲。明代学者顺炎武考察认为:
生日之礼,古人所无,至齐、梁之间,乃行此札。
隋之前,人们的习俗和节令颇多,但生日习俗并未纳入其中,主要是因为其没有任何典章可循,因此,当时人们在庆祝生日时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直到隋文帝在602年,一纸诏书才正式确立了生日习俗:
哀哀父母,生我动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但夙树不静,霜露既降,感思空切。六月十三日,是朕生日,宜令海内为武元皇帝、元明皇后断屠。
隋文帝在这一天断屠吃素,以追冥福,以报母恩,但隋文帝并没有将生日礼俗制度化,到了唐代,张说等人上书请奏,让唐玄宗以自己的生日为“千秋节”,全国放假三天,以襄盛典:
开元十七年年,张说等上《请八月十五为千秋节表》中云:请以八月五日九千秋节,著之甲令,布于天下,咸令宴乐,休假三日。
千秋之祝,将君权神化到了极点,也将对玄宗的赞扬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玄宗自然高兴,满口答应拯黯,也将封玄宗的臂揭崇敬逢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玄宗自然是非常得意:
凡是节日,或以天气推移,或因人事表记。八月五日当朕生辰,荷皇天之眷命。卿等请为令节,上献嘉名,胜地良游,清秋高典,自我作古,举典越礼,朝野同欢,是为美事。依卿来请,宣付所司。
历史上第一个法定节假日由此诞生,唐玄宗不但自己过生日还给爱妃杨贵妃过生日,上有所好,下必兴焉,过生日相沿成习,百姓过生日、做寿也随之兴起:
是此礼起于齐梁之间,待唐宋以后,自天子至庶人,无不崇饰。
所以,生日礼俗能够快速的在中原大地流行并延续至今,离不开唐玄宗的推波助澜。
但,这一习俗为何在魏晋产生,又何以在唐时才真正流行呢?
1、佛教思想的汇入。大量的资料表明,中国人过生日的习惯跟佛教的传入密切相关,佛教极其重视诞辰,从释迦摩尼到文殊地藏,大大小小的菩萨都有自己的生日,每逢菩萨诞辰,信徒都会举行庆祝仪式。
魏晋时期,正是佛教文化涌入初期,佛教从东汉传入中国,“佛诞节”开始在各地兴起,南北朝时期,社会上经常可见浴佛活动。
这些佛教诞辰节日的流行必然会对当时中国人的生活与思想产生很大的影响。随着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提升,在为菩萨庆祝生日时,总会想到自己的生日,在之前的中国人的意识里,一个人的出生日期是一个无关紧要的概念,不需要去记住它,遑论去纪念它。而佛教的习俗也许给中国人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考:佛祖的诞辰日是四月初八,我的诞生日是哪天呢?佛祖诞生日要“浴佛”、“行像”,我的诞生日能不能也搞点特别的仪式呢?
这种观念成为了生日习俗诞生的思想基础,而慢慢的流行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