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口词】热点问题的学术解读平台——文汇讲堂至今已举办了141期,汇聚了280余名各界精英和学界领军人物。2019年的“嘉宾新著先睹”,摘编学者、嘉宾从2018年7月至2019年年底出版的新著、序、主编说,展示学者们最新研究成果,彰显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和中国力量。栏目将从7月13日起至12月,每周2-3期。7-11月已刊发54篇,12月将刊发9篇。
初冬的周六分享浙江大学数学学院教授、诗人蔡天新(文汇讲堂100期嘉宾)撰文的著作《数学家画传》,这是用全新方式文和画相结合的方式,非常好读易懂,许多插画把拓扑学的艰涩道理以绘画形式表达,让人一目了然。除了了解上海人、大数学家吴文俊的生平外,对中国80年间的数学发展也做了清晰的梳理,可以看到陈省身、华罗庚、陈景润等人的身影。在科技兴强国之际,阅读数学家的传记,不失为励志和开拓视野。
《数学家画传:吴文俊》,蔡天新著,李亚男绘,责编汤琪,华东师大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定价38元
【正文缩编】
经历战乱考入交通大学,“读学懂”方法学几何
1919年5月12日,吴文俊在上海朱家角镇呱呱坠地。他的祖籍是嘉兴,爷爷是个秀才,主要靠教私塾养家糊口。母亲家族要殷实许多,主要从事小手工业。在外祖父家族的资助下,父亲得以进入南洋公学,并读完了预科。父亲英文基础非常扎实。毕业以后,他在上海的书局、报馆做翻译。文俊孩提时代印象最深的便是父亲的藏书室。
从文俊记事起,他家就住在上海哈同路(今铜仁路)民厚里。民厚里是石库门的典型代表。1930年,11岁的吴文俊上初中了。初二寒假期间,日本对上海进行了大轰炸。吴家回老家朱家角躲了好几个月。等返回城里,文俊的功课被拉下一大截。数学就根本听不懂了,期末考试得了零分。暑假期间,老师为躲避轰炸拉下的同学补课,文俊很快掌握了几何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高中时除了数学和英文,物理有次还考了满分,老师却告诉校长说是因为数学功底好。校长要求他报考交通大学数学系,且答应考上给100大洋的奖学金。那时学费需要30多大洋,文俊家里拿不出,他收到了交大的录取通知书。
交大的理学院开设于1930年,包括数理化三个系。数学系规模最小,前三届总共只招了四名学生。吴文俊是1936年入学的,除了他班上还有一位宁波来的男生赵孟养,后者成了他的终生好友,有几次重要的人生机遇得益于这位赵同学的无私相助。因为人数少,三个系的同学在一起上课。
大一时在徐家汇即如今的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上课,大二时爆发了卢沟桥“七七事变”,激战三个月的“淞沪会战”后,上海沦陷了。交大的主体部分也搬到了陪都重庆,还有一部分留在了上海的租界内,吴家也搬到了租界。
大三开始数学系单独开课以后,他遇到一位教实变函数论的老师武崇林副教授。武老师循循善诱,还在自己家里给他开小灶,并借给他一本印度出版的英文著作《代数几何》。这门课向他开启了现代数学的大门,他终于真正喜欢上了数学。随后时光过得很快,他研读了集合论、点集拓扑和代数拓扑的经典著作,有些还是德文原版。
那时候数学界流传着一句话,“打起你的背包,去到哥廷根”。事实上,在“数学王子”高斯和黎曼的母校,克莱因和希尔伯特已经建立起崭新的哥廷根学派,为此,吴文俊在交大时刻苦学习德语。当时执教的教授朱公谨(1902-1962)就是留学哥廷根,在希尔伯特的得意弟子库朗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回国后写过不少介绍现代数学的科普文章,吴文俊每篇必读,对波兰学派和苏俄学派便已有所了解。
吴文俊的学习方法是“读学懂”。“读”是课本本身,“学”是指合上书自己能推导课本里的定理,而“懂”是指所有概念和定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他毕业论文的题目是《用力学方法证明帕斯卡尔定理》,多年以后,他写过一本名为《力学在几何中的一些应用》(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的小册子,便是大学毕业论文的延展。华罗庚曾赞叹:“这本书比十篇论文
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