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是豆科植物,又名甜草、国老、甜根子,其药性温和、味甘,能调节诸药,素来有“十方九草”的美誉。
甘草多生长于黄土丘陵,干旱、半干旱草原荒漠以及沙漠的边缘地带。甘草在临床的应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被《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名医别录》中记有“生河西谷积沙山”,汉后历朝将优质者列为贡品,是一种应用最广泛的补益中草药,是我国医药管理部门作为药用而收载和管理的四大药材之一,有“中药之王”之称。
《本草纲目》将甘草列为上品,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气,金疮,解毒。久服轻身延年。(《本经》)
温中何和下,烦满短气,伤肝咳嗽,止渴,通经脉,利气血,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别录》)
现代中医研究表明,甘草主要有效营养成分包括:
1. 甘草甜素
2. 甘草多糖:主要由葡糖糖、鼠李糖、阿拉伯糖和半乳糖构成。
3. 甘草黄酮:主要有甘草素、异甘草素、甘草苷等。
4. 甘草三萜:目前在甘草属植物中己鉴定得到61种三萜类化合物,其中含有45种三萜皂苷元成分。主要包含甘草酸和甘草次酸两种生物活性成分。
5. 甘草查尔酮A
唐代“药王”孙思邈曰:“甘草解百毒,药如汤沃雪。”
现代中医已对甘草保健作用极其作用机制作了深入的研究,其主要保健作用如下:
1.抗病毒作用:甘草次酸是通过阻止病毒进入或吸附宿主细胞,抑制多种不相关DNA或RNA的合成,达到抑制病毒复制的目的,从而发挥抗病毒作用。甘草可降低肝炎病毒HBsAg的分泌。还可抑制艾滋病病毒合胞体的形成,降低腺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的吸附及减弱其进入细胞的功能,从而达到保护细胞作用。
2.抗炎、抗菌、抗疟、抗寄生虫作用:甘草黄酮能够在细胞水平上减少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调节炎症因子的表达,完成正常的生命活动。对白色念珠菌具有免疫作用。甘草多糖对细菌有较强抑制作用,对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和酿酒酵母MIC值分别为:枯草芽孢杆菌6.25μg/mL、大肠杆菌12.5μg/mL、酿酒酵母12.5μg/mL。甘草查尔酮A可以显著减少用以抑制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分泌SEA和SEB的用药剂量。
3.抗癌作用:多组实验证明,三萜类化合物通过抑制对癌细胞增殖达到抗癌目的,并且其活性成分的浓度对抗癌效果影响较大,随浓度的增大癌细胞减少数量愈明显。对肝癌、肉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4.抗自由基、抗衰老作用
5.护肝、抗纤维化作用
6.改善心脑血管缺血作用
7.免疫调节作用:其作用机理是通过依赖于T细胞的功能增加干扰素γ实现的。
8.防治骨关节炎作用:甘草多糖对可保护骨关节软骨细胞,促进软骨基质的生成。
9.抗过敏反应:甘草甜素通过抑制肾脏中PGE2的合成和磷脂酶A2的活性,能够明显的阻止组胺,乙酰胆碱等过敏介质的释放,从而抑制某些过敏反应,如皮肤过敏症。
1986年9月20日,日本电视台向全世界播发了一条重大新闻,日本医学家研究发现中国传统中药“甘草”,具有治疗艾滋病的效果,对艾滋病病毒的抑制率高达98%,称之为战胜艾滋病的“仙草”。
从中医药学角度分析,甘草分为生甘草和炙甘草,生甘草性偏凉,有泻火解毒、缓急止痛之功效;炙甘草性偏温,可益气补中、有缓解脾胃虚弱的作用。从《神农本草经》到本《本草纲目》皆有云:久服轻身延年,还可“解百毒”。现代中医研究表明,甘草有抗氧化、抗衰老作用,故确有“仙草”之说。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甘草具有抗炎和抗变态的药效。除此之外,甘草生物活性成分也具有较强的免疫能力和抗肿瘤功效。同时能够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预防骨关节炎,并且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甘草常作为产品原料用于医学、食品、化妆品等多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