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时遇到什么美景,吃到什么美食,都喜欢第一时间在社交平台上“晒一晒”。古人没有微博和朋友圈,于是他们把自己的心情谱写成诗。
诗中有塞北的“大漠孤烟”,有江南的“杏花春雨”,有明月的“阴晴圆缺”,也有江河的“奔流到海”。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很多诗歌中都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
今天就和螺蛳君一起,来感受如诗如画的地理世界吧!
古诗中的天气与气候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古代采用的是农历纪年法,农历四月对应现在的时间,差不多是初夏,正是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刻。没想到在高山古寺之中,却邂逅了意外之景,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
为何大林寺中的桃花要比山下的百花开得迟一些呢?
这主要是受气温垂直变化规律的影响。在山地和丘陵地区,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这是因为太阳光并不能直接为空气提供热量,而是要靠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再将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在对流层中,海拔越高,离地面越远,所接受的热量也就越少。
而且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较差。大林寺坐落在海拔一千多米的庐山之上,气温比山下低七八度左右,春天自然就姗姗来迟了。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
梅子黄时,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中,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传来阵阵蛙声,这是江淮地区十分常见的夏日图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6、7月份都会出现持续性的阴雨天气,由于此时正值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而这段时间也被称作梅雨季节。
那梅雨是怎样形成的呢?
梅雨是在准静止锋的影响下形成的天气。准静止锋是冷暖气团实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来自太平洋的暖空气团一般在五六月北移到达长江和南岭之间,六月中旬前后抵达长江两岸,但这时控制江淮流域的冷空气势力还很强劲,不易迅速向北撤退。
因此冷暖气团在这里遭遇,相持不下,形成了江淮准静止锋,连绵的阴雨也就由此而生。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夜雨寄北》
巴山蜀水之地,秋夜下起淅淅沥沥的雨,雨已满池塘,苦苦等待的那个人却不知何时能归。
为什么川渝地区偏爱夜间下雨呢?
这是由于四川盆地四周群山环抱,地形闭塞,多山谷风。白天吹谷风,高空气流下沉不易形成降水。入夜,盆地底部热量不易散失,谷底地表较热,气流上升形成低气压;而山顶地表散热较快,温度较低,气流下沉形成高气压。
于是夜晚在谷底和山顶之间,多吹山风。山风沿着山坡向下流动,将谷底温暖的空气往上顶托,到达高空后遇冷,水汽凝结,容易成云致雨。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春日里,东边阳光明媚,暖意融融,但西边却突然下起雨来。
这样忽晴忽雨的天气是怎么出现的呢?
这可能是大气强对流运动引起的降水现象,习惯上也称为对流雨。近地面空气强烈受热,会促使空气上升,水汽在高空遇冷凝结成云。待云层无法容纳更多的水滴时,就会迅速降落,形成对流雨。
由于这样产生的云体较小,在移动和发生降水时,只能形成较为狭小的雨区,雨区内外降水量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所以我们有时会发现,此时此地大雨骤降,而不远处却是一片晴空。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驻守边疆的将士何必吹起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要知道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这令人向往又哀怨的“春风”究竟是什么风呢?它又为何吹不到玉门关?
诗中的“春风”指的应该是夏季风。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陆地温度较高形成低压,海洋温度较低形成高压,因此夏季风是从副热带海洋吹向陆地的。
季风是影响我国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受到夏季风影响的地区为季风区,其余地区为非季风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大致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为界,而位于甘肃省西北部的玉门关正位于非季风区范围内,自然也无法等来“春风”的照拂了。
想知道古诗中还蕴藏着哪些地理小常识吗?且听螺蛳君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