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周寨桑杈,有三齿和四齿之分。杈把笔直光滑,杈齿均匀顺溜,轻便灵活,经久耐用,使用得心应手。
在麦秋两季大忙时节,三齿杈主要用于装卸车、翻晒、挑柴草、上垛等,四齿杈主要用于扬场。
三齿杈把儿5尺左右,齿长1.5尺左右,尺齿间宽4寸,杈齿呈30°~35°弯曲,齿尖略上翘。四齿杈把长4.7尺,齿长1.1尺左右,齿间宽1.5寸,杈齿呈20°~25°弯曲。
三齿杈有“公”、“母”之分,公杈的“三通”根部正中间有1寸左右长的小杈儿,母杈则没有。
为啥会制作桑杈的老手艺人
乐于桑杈制作技术消失?
近一百年来,慈周寨桑杈一直拥有很大的市场。由于村庄从事拗桑叉的人数多,贩卖时产生过一个专卖桑杈的杈行,每逢麦收前夕,不少外地农民,客户纷纷前来订购,在销往他处,再转卖到北方各地的农家手中。
滑县志记载:在民国年间,慈周寨桑杈已形成了在豫北销售的最大市场(黄河以南是密县),同时还销往粮食主产的中原诸省等地。
经过一二百年的发展,伴随着经济效益的提升,民间的顺口溜也已从老百姓口中的“抬头一片沙,只能种桑杈”悄然换为“慈周寨真不玄(玄为滑县方言,意为不好,不玄为双重否定句,不不好是为好),一出门是桑叉园”了。
新中国建立后,桑杈(树)的栽培已从慈周寨发展到后赵、北李庄、小果园,朱吴娘寨、牛吴娘寨、王吴娘寨等村,西部的瓦岗寨、梦庄、刘庄、周道等村,北部上官镇临近的几个村庄也开始栽培。
50年代是慈周寨桑杈发展的鼎盛时期,年产20余万杆。
在生产队时期的正常年景,它是集体经济的重要支柱,在灾荒之年制好的成品桑杈可以换粮救命。在以粮为纲的年代,制卖桑叉的收入,它既改善了群众生活,又调动了群众生产积极性,对村里兴修水利,购买化肥,基础建设,壮大集体经济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不少桑杈园被毁、桑疙瘩被挖,桑杈产量下降。
80年代,农村普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桑杈生产又迅速发展起来。1987年,慈周寨桑杈销售量达30余万杆。某年滑县县城的道口古会,各公社挑选一样特产参加展览,慈周寨桑杈作为代表,在会上广受好评,并销售一空。
给桑杈定型
90年代以后,随着大型收割机的到来,解放了生产力,在农耕社会使用了千年的桑叉,在慈周寨流传了三百余年的桑杈制作技术,逐渐彻底消失。
桑树在滑县慈周寨镇,从明末清初的防风治沙,到逐步发展为农具生产的地方主导产业,随着新事物的发展,在农业机械化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必然成为一种失落的农耕文明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