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青未了描写泰山的什么特点,泰山的自然景观用几句话概括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2-23 14:03:09

百日中考冲刺 25——初中语文中考必背

三十四首古诗词原文译文注解阅读答案赏析 2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 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

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

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

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1、“左迁”一词的意思是贬官 。

2、“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落尽,子规啼叫,诗人撷取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 既点明了作诗时间,又采用 寓情于景 手法,抒发了 离别的忧伤 。

3、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C) A、作者将“愁心”形象地寄给“明月”,随朋友直到僻远之地。

B、朋友被贬僻远之地,诗人用夜郎之名,使人联想古夜郎国,以见其边远。 C、诗人同情友人的不幸遭遇,把“愁心与明月”一起寄给身处夜郎的友人。 D、这是一种艺术想象,最能体现诗人内心同情的深切和真挚。 九、《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 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 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这组《行路

难》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诗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开头以极为夸张的笔法领起,写“金清酒”, “玉盘珍羞”,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似乎是一首“祝酒歌”。但三四句急 转直下,忽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样强烈的反差,衬出诗人内 心的悲苦。当精神苦闷的时候,美味佳酿也难以下咽。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 第六首开头为:“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李白显然化用了这一诗句,不 过增加了“对比度”,以乐景写哀,强化了哀的程度。那么,诗人的悲哀到底是因 为什么呢?答案是模糊的,朦胧的,充满“诗意”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 行雪满山”,这是一种忧来无端的惆怅,是一种无所适从的迷惘。诗人以形象化的 语言,写出了世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现实之路虽然坎坷险阻,但梦还在, 理想还在。诗人多么希望像姜太公一样,八十岁遇周文王,一展宏才;像伊尹那样, 梦见自己乘舟到“日边”,有为于当世。但理想和现实是有距离的,理想不能征服 现实,现实也不肯认同理想。这样的痛苦交织于诗人心中,他终于发出“行路难! 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叹。诗的结尾,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 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

1、写出与下面典故对应的人物。

A、垂钓碧溪——吕尚 B、乘舟梦日边——伊尹 C、长风破浪——宗悫

2、停 、 投 、 拔 、顾 四个连续动作,形象地显示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感 情的激荡变化。

3、诗歌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 高昂乐观 思想感情。 十、《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 安,到兖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 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 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 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 远望所见。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

是泰山掩映的结果。“未了”,绵绵不尽之意。这里,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 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这是借 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 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 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阴阳”分指 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割”字炼 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 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荡胸生 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 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 中。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 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 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 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诗人早年就“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 怀五百字》),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自任,没有这样的情怀,是写不出如此动人的诗句的。

这首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又都是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它不

讲究平仄,而且押的是仄声韵。

1、“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 的特点。

巍峨(高大)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 种精神和气概?

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

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答出一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不怕困难,敢

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

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4、“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什么特点?“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

山的什么特点?“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之情?

高大;神奇秀丽;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5、“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

字极富神韵。

十一、《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初中语文中考必背三十四

首古诗词原文译文注解阅读答案赏析初中语文中考必背三十四首古诗词原文译文注

解阅读答案赏析。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未几,安禄山发 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州(今陕西富县)。七 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 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 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

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 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生。 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司马光在《温公续诗话》里曾写道:“‘山 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 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 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

“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

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

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

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

章法分明。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

难通音信。据史载,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初期,自京畿、坊至于岐、陇都曾遭到叛军

的侵扰,百姓惨遭*戮。诗人家在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

如何放心得下?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

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这一年刚 45 岁,但“白头”是写实──半 年后,他在《北征》中曾再次提到:“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白头”而又 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 伤时、思家所致。

杜甫陷贼中八个月,大约写了二十来首诗,论深沉含蓄,当以此诗为最,句句

都有言外之意,很值得品味。

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 人稀,荒凉萧条;一个“深”字,表现了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 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2、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感。

3、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 关?

安史之乱

4、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

盼。

5、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抒发了诗人对家破国残的感伤之情

7、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出了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 十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 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 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 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 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 秦州(现在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现在甘肃成县)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 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 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 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 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 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初中语文中考必背三十四首古诗词原文译文 注解阅读答案赏析文章初中语文中考必背三十四首古诗词原文译文注解阅读答案赏 析出自 http://www.gkstk.com/article/wk-19208203790669.html,转载请保留此 链接!。

诗题本身就很有趣。茅屋为秋风所破,为什么还要“歌诗一首”?是什么牵动

了诗人的诗情呢?

诗以描述开篇,完全是写实的手法。先写秋风的威力,“怒号”是其声势,卷

走屋上茅草是其“战绩”;再写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面对这大自然的强者,只好

任其所为,眼看着自己的茅草渡江而去,高飞的挂在了树梢,低徊的沉到了塘坳。

面对大自然的暴力,诗人表现得较为平静,甚至还有几分耐心去欣赏它。但面 对顽童的“趁风打劫”,他却真的动了肝火。它如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失态,是那样 率真。与其说他是在和孩子们生气,不如说他是在和自己生气。他恨自己老迈年高, 生活无依,一事无成,于国于家都没什么用了。也许还深责自己缺乏修养,和小孩 子们一般计较。总之,焦灼之后,他转为沉静,渐而苦苦地思索。

大风过后,黑云涌来,不用说,秋雨是不请自来的了。诗人收回自己的视线, 不再关注大自然的风云变化,而把心神集中在自己赖以生存的茅屋里。多年的贫困, 多年的流离失所,他甚至做不起一床被子,而就是那床冰冷似铁的被子,也让睡觉不老实的孩子蹬破了。满屋漏雨,没有干爽的地方,可是秋雨却不管不顾地下个不 停。这是怎样的生活啊!长夜漫漫,诗人失眠了。而“自经丧乱”,已不知有过多少 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什么用呢?

突然,诗人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 颜”的呼喊。这时,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虽然他现在缺少“风雨不 动安如山”的住所,但是,如果眼前突现这样的房屋,能够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 独守茅屋,受冻而死!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呢?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 暖的济世情怀,就像他在兵荒马乱中写“三吏”“三别”一样。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

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正因为有了现实的触动,有了内心的

渴望,诗句才能这样不假修饰,从胸臆中自然涌现。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

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

人至深。

1、“自经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中“丧乱”指安史之乱事件。

2、“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的意思是:遭乱以来,忧时念国,本 来就经常失眠,置此秋夜漫长,床上沾湿,更难度过这宵。

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深刻含义是:此句是全诗 的画龙点睛之笔,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理想和愿望,反映 了诗人人格的伟大与高尚。

4、“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思 想?

兼爱天下、悲天悯人的博大胸襟和纯真心灵。

5、对“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A、这是诗人幽默风趣的写法,既活灵活现地描绘出南村群童的顽皮,又巧妙含 蓄地刻画了自己因年迈而无力改变现状的那种无可奈何的微妙心理。

B、南村群童竟然不知道“我”是著名的“诗圣”,表达了“我”对他们年少无 知的不满。

C、南村群童连不值钱的茅草都抢,可见当时人们的生活贫困到了何种程度。 D、称之为“盗贼”,表达了诗人对南村群童不良行为的强烈愤恨。

十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

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

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

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

处。

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

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并体验到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

光,形成了盛唐边塞诗派,岑参就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的这首《白雪歌

送武判官归京》也成为边塞诗的名篇佳作。

全诗共十八句,正如诗题所示,按内容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部分,即“咏雪”(前 十句)和“送别”(后八句)。开头两句,突出了边塞的气候特征:北风扫荡,草 木摧折,八月飞雪。一个“即”字,表明这里与内地相比,冬天来得格外早,不免 使人惊异。接着,诗人发挥神奇的想像,将北风看作春风,将雪花比作梨花。“忽 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何等新奇,格调多么豪迈!只有热爱生活的 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下面两句诗仍追逐着雪花来写,不过情景一转,由户外写到室内。雪花飘进珠帘, 沾湿罗帷,轻柔而浪漫,还真有几分梨花的神韵。但“狐裘不暖锦衾薄”的严酷现 实也提醒人们,伴随着雪花的到来,寒冷也悄悄地跟进,在考验人们的毅力和耐心。 后面两句诗就接着写到:“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这是从军旅生活 方面写天气的寒冷。将军不能弯弓,不能披战衣,怎么带兵打仗呢?在大自然的威 力面前,人类显得这样的无助和无奈。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是过渡性的,将视线又转向“外景”, 以百丈坚冰点缀大的环境,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下面写送别的场面,简略 而有情味。“胡琴琵琶与羌笛”,这种纯然是西域特色的管弦乐器齐鸣和响,给边 塞的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悲壮的豪气。天色已晚,暮雪纷纷,红旗不卷,“归 客”登程,此情此景,令人黯然。但诗人却抛开了离愁别绪,以高昂的格调收束全 篇。结尾四句,形成顶针,内容接续,如行云流水,画出一幅空旷寂寥的雪中送别 图景。“雪满天山”令人凄迷,“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 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这个“开放式”的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1、本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

2、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送别。(填 2 字)

3、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感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

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4、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 5、请你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作一点赏析。

诗句以梨花喻雪,新颖奇特,让人在冰天雪地里如同置身于大好春光中。而一

个“忽”字,既写出了塞外气候的变幻奇特,又表现了诗人见到奇丽雪景后的惊喜

之情。

一十四、《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初中语文中考必背三十四首古诗词原文译文注 解阅读答案赏析阅读答案。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 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

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

番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

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

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

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

什么颜色了。诗人象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

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象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

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

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受了这

样的滋润,那草色还能不新吗?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还能不美吗?

临了,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

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呢?已经是

“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

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象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物以稀为贵”,早春时节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娇贵的。“新年都未有芳华,二

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

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这一些些轻淡的绿,是当时大地唯一

的装饰;可是到了晚春则“草树知春不久归”(韩愈《晚春》),这时那怕柳条儿

绿得再好,人们也无心看,因为已缺乏那一种新鲜感。

所以,诗人就在第三句转折时提醒说:“最是一年春好处。”是呀,一年之计

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处却又在早春。

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

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

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

美提炼为艺术美。

1、(对下面这首古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

A、“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景色

B、三、四句把小草悄然冒出的早春与杨柳如烟的晚春作对比,抒发了作者对早 春的珍爱之情。

C、诗中的“天街”是指宽阔的街道。 D、这首诗风格清新晓畅,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 2、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许多写“春”景的,请写出其中两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