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树初开九里香
汪鹤年
在我国的南方,有一种树姿优美,枝叶秀丽,花香浓郁的花木,倍受人们喜爱。尤其当它白色的小花缀满枝条,将扑鼻的芬芳静静地凑近你的鼻翼,送入你的心扉,那种妙不可言的雅趣真使人飘然欲醉。而且,那香味可飘得很远、很远……于是,人们为形容它香气的浓烈悠远,把它叫作“九里香”。清初诗人屈大均就极其传神地摹绘过岭南地区“风俗家家九里香”的动人图画。
风俗家家九里香
九里香为芸香科九里香属常绿灌木,有时可长成小乔木样,高3~8米。其树干平滑多枝,终年常绿,枝白灰或淡黄灰色,当年生枝为绿色。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倒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两侧常不对称,叶片较小而密集,深绿色,光泽湿润。秋季开花,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通常有花数朵,花大而少,花白色,具浓烈的芳香气味。浆果卵形或球形,肉质,朱红色。花期4~8月,也有秋后开花的,果期9~12月。《广东新语》对其形态有过这样的勾画:“九里香,木本,叶细如黄杨,花成艽,色白,有香甚烈。又有七里香,叶稍大。”实际上,人们并没有这种严格的区分,而是将这两种叶有大小的花卉,统一以“九里香”或“七里香”相称。
九里香树
顾名思义,因这种花卉的香气可远距离飘散,故名“九里香”,或称“七里香”“满山香”,清何谏《生草药性备要》还非常夸张地叫它“千里香”,有人甚至呼为“万里香”。清赵学敏《陆川本草》又叫它“五里香”,清徐葆光《中山传信录》还称其为“月橘”。此外,在广西、福建、云南等地,它又有“水万年青”“过山香”“石辣椒”“九秋香”“九树香”“黄金桂”“山黄皮”“千枝叶”“千只眼”等俗称。
九里香是阳性树种,喜温暖,不耐寒,宜置于阳光充足、空气流通的地方才能叶茂花繁。一般生于低丘陵或高海拔的山地疏林或密林中,也常见于离海岸不远的平地、缓坡、小丘的灌木丛中。
原产印度的九里香,如今已广泛分布于我国的云南、贵州、湖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地。在栽培中,既可在园林绿地、庭院中丛植、孤植,也可用作花圃、阳台及宾馆的点缀品,南部地区多用其作为绿篱材料,北方寒地则可盆栽用于居室绿化和观赏。
九里香树姿秀雅,枝干苍劲,四季常青,开花洁白而芳香扑鼻,朱红的果实更耀人眼目,是优良的盆景材料。以树桩为主的岭南盆景,其品种多达30余种,九里香就是其中的一种。人们一般喜欢用从山野采掘的老树桩制作盆景。经过适当的蓄枝截干和雕凿加工后,使其枝叶匀称,疏密有致,从而达到缩龙成寸的艺术效果。《广东新语》在记及九里香时,就顺带提及过岭南人用它制作花木盆景的情形:“其木皆不易长,广人多以最小者制为古树,枝干拳曲,作盘盂之玩,有寿数百年者。”
九里香盆景
早在宋代,九里香作为行道树种和庭院花卉,已经得到广泛的栽培。两宋之际的爱国词人王以宁就在《道中闻九里香花》的诗作中,抒发过自己行旅途中偶闻其花香的怡然自得之情:“不见江梅三百日,声断紫箫愁梦长。何许绿裙红帔客,御风来献返魂香。”
其与众不同的香韵也得到过南宋名臣范成大的充分肯定。一次,有位名叫马少伊的诗友写了一首吟咏木犀的诗作给他,希望得到他的唱和。为不负诗友所托,他一口气写了三首诗以示回馈,其中第一首便借木犀花不凡的气质,衬托出九里香的独特香韵:“月窟飞来露已凉,断无尘格惹蜂黄。纤纤绿裹排金粟,何处能容九里香?”
南宋祁门诗人方岳《田头》一诗,则以轻灵的诗笔,涂染出一幅田园牧歌般的牧笛花香图:“秧田多种八月白,草树初开九里香。但得有牛横短笛,一蓑春雨自农桑。”
曾担任过巡视台湾监察御史的清代诗人范咸,对这种名满台湾的名花,也曾有过相当全面的刻画:“翠盖团团密叶藏,繁花如雪殢幽芳。分明天上三珠树,散作人间七里香。丹桂婆娑犹入俗,绣毬攒簇太郎当。何如琼岛嫣然秀,采掇还传辟瘴方。”在诗人心目中,九里香不仅树姿优雅,玉蕊生香,恍如上天赐给下界的宝物,而且更难得的是,它还具有辟瘴等医药功用,在它美丽的外表下,竟藏着一颗济世救民的赤子之心。
散作人间七里香
选自汪鹤年《诗里花香·常绿木本花卉篇》,九里香诗选及注释略。(共108篇)
鄂作登字:2021-A-00041707
照片均系网友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