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石英对人有害吗,紫石英的功效与禁忌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2-25 06:02:17

紫石英对人有害吗,紫石英的功效与禁忌(1)

西晋晚年,各方势力割据,政局动荡。齐王司马冏召开会议,商讨对外兴兵的政策。

与会的宾客中,有一位名叫王戎的士大夫,此人位列竹林七贤。他建议司马冏急流勇退,交出权柄,退兵回家安享天年。

要知道,自汉魏以来,没有一个退休的王爷能活命。当然,实话归实话,但不能当着众人面说出来,不然要让王爷的脸面无存。

王戎的观点,自然得罪了司马冏,立刻遭到在座谋士的强烈反驳。场面一度十分危险,正当司马冏回过神打算问罪之际,王戎表示需要入厕一趟。

这一上厕所不要紧,王戎大人一个跟头竟然掉进茅坑里了。等众人将王戎从茅坑里捞了出来,他才气喘吁吁地说:失敬失敬,老夫……老夫药发了。

既然是“药发”,众人都表示理解,自然不能怪罪。王戎因此逃过了一劫,当然齐王司马冏最终命丧政敌之手。

1

王戎所说的“药发”是指什么?

实际上,“药发”又被称为“散发”、“石发”,《黄帝内经·素问》所记载:

“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药,石药发癫,芳草发狂”。

其中引起“发癫”的药物,经历代考证得知,正是大名鼎鼎的五石散所致,它是魏晋研究中绕不开的话题。

“五石散”的得名,是因为它的主要原料有石钟乳、白石英、紫石英、石硫磺和赤石脂,属于中药里的“石药”类别(由矿物构成),需要通过研磨、水蒸煮等方法制成。

五石散也叫“寒食散”、“五石汤”,出自东汉名医张仲景。

汉代最初的仲景方,是用来治疗“风疾”(中风、冠心病一类病症)、“伤寒”之类的病,当时主流的医生将其作为一种治病药方,而且是“处方药”。因为这种药异常燥烈,一般人不能轻易去吃。

当时医疗发展,上流士人已经可以通过其他药物有效预防伤寒,人们也已经认识到人之五脏六腑柔弱,金石之性燥烈 ,医生开药,要有轻重缓急,药剂的使用要有先后顺序:

“去三虫,三虫既去,次服草药,好得药力,次服木药,好得力讫,次服石药。”

将石药排在了最后采用的治疗手段。

从现代生物化学的角度来分析,五石散的危害主要是由一些微量元素造成的。

石钟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与石灰石完全相同,几乎没有毒性。

白石英也就是水晶,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几乎不溶于水,也难以被胃酸消化吸收。

紫石英的危害,在于其中掺杂的氟化钙。氟化物摄取过多时,会对骨骼和神经系统造成破坏。

赤石脂含水硅酸铝,长期服用会影响人的消化系统,导致腹胀和便秘。

石硫磺的毒性非同小可,它的主要成分为硫,兼含有少许砷 、硒和碲。

此药除直接溶解于水产生硫酸外 ,尚有少许杂质也可溶于水 。

倘若长期服用,可引起慢性中毒。砷化物的慢性中毒表现是腹泻、肝肿大、疼痛、黄疸。

严重者可发生肝硬化,硒的慢性中毒表现是头 晕、头痛、倦怠无力、口内有金属味、恶心 、呕吐、食欲不振。

2

五石散的流行天下,有一个宏大的魏晋历史背景,即:政局不安,社会动荡,宦官专权,军阀残暴,国事无望。

当时,士人大多性格偏执,自命清高,遵循一些僵化的传统礼节。

例如,汉末魏初,一个人和他姐夫天生不和,有一回他到姐姐那里去吃饭之后,便要付饭钱给姐姐。结果姐姐不肯要,他就出门把钱扔在街上,算是付过了。

这种出了名的案例不胜枚举。官方认为这种僵化的礼法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增加了行政成本。

于是,曹操提倡“通脱”的社会风气。所谓通脱,指的是一切从简、力求随意,放弃部分旧时繁缛的传统。魏晋年代肆意狂放的人文特性便来源于此。

除了通脱,孝文帝曹丕还要求华丽。按照现代的观点来看,“华丽”代表着一种慷慨激昂、浪漫飘逸的艺术气质。

魏晋服用五石散的流行有三样坚实的社会基础:

首先,道教为五石散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道德经》里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虚无缥缈才是人最原初的所在。

正是这种以“无”为实有,以虚无为皈依,以现实为暂住之地的特殊思维,造就了魏晋士子轻尘世的特殊人格。另一方面,这种社会气氛,也增加了社会名流对道教丹药的依赖。

其次,五石散药效发作带来的飘飘欲仙的快感,像极了佛教、道教里的幻境、仙境。

长期生活在战乱之下,遭受穷困冻馁的下层人民,对于那种虚幻的彼岸、仙界有无限的向往,而对那些玄谈的士人来说,将现实世界虚无化,能够获得精神上的慰藉。

五石散正配合了这种求仙、超脱的追求。

最后,魏晋上层爱财,求财斗富的人生观盛行四方。

如《晋书·鲁褒传》里,就有对钱的赞扬:

“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动静有时,行藏有节。”

《钱神论》云:“路中纷纷,行人悠悠,载驰载驱,唯钱是求。”

五石散只有富裕的家庭才吃得起,受得住。反过来,吃五石散也就代表着世俗意义上的富贵。

这也导致一些普通人附庸风雅,他们往往会寒衣露宿在街边,假装自己药发了,以至于闹出笑话。

如《太平广记》里记载了一个北魏的老百姓,发烧了躺在大街上声称“石发”,众人问他怎么回事,他说:昨天买了米,里面有石子,吃了今天就发作了。

这个故事虽然是个笑话,但讽刺的附庸风雅之风,确实存在。

为何服散者尽是权贵阶层呢?因为五石散配方昂贵,其所需配合的身体调理过于苛刻,穷人不具备这种条件,假如吃了下去,容易毒发身亡。即便没被毒死,对身体也是弊大于利。

3

五石散的配方基本固定,但中医往往会根据服用者的需求,灵活调整配比剂量。

后人还向里面添加礜(yu四声)石,即今天的砷黄铁矿(FeAsS),又名毒砂。砷有一定壮阳作用,相当于在石硫磺含砷的基础上,又加入了砷,强化了五石散的功用。

这种加了礜石的五石散,效用更加明显,但是吃它的人,如果食用不当,更容易慢性中毒甚至死亡。

因为砷化物的毒性能够麻痹毛细血管,造成心、肝脏、肾脏等器官的损害,所以服用需要非常谨慎。

何晏是第一个将五石散当保健药吃的人。他是东汉大将军何进的孙子,是曹操的干儿子,又迎娶了曹操的女儿金乡公主。

曹爽当权期间,官拜尚书,封列侯。何晏本人也很有才学,是著名的玄学家。何晏地位显赫,才学出众,所以他的一举一动,非常具有影响力。

他脸色白皙,自恋成癖,粉饼不离手,随手补妆。身为驸马,但是四处搞女人。由于女色众多,他就要想方法应付,于是服用五石散,立刻精力旺盛。

魏晋年间医学家皇甫谧评价:“何晏贪恋女色,开始服用五石散,马上体力转强。一下子轰动京城,大家争相服用。多年的烦恼一下子解决了。”

可见何晏的五石散,其“伟哥”功效非常显著。

之所以如此,原因就是何晏服用的是强化改良过的五石散。据鲁迅考证,何晏是将仲景方和后来的侯氏黑散合二为一,里面加入了礜石。

由于五石散的正面功效,何晏容貌更加美丽,且平日里又注意修饰打扮,其姿仪非常惹人关注,人称“傅粉何郎”。

《世说新语》记载何晏“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曹叡恐其有诈,怀疑他在脸上搽了粉,故意找个夏天请他吃热汤面。

何晏吃完汤面大汗淋漓,用袖子擦去脸上的汗水。何晏不仅没有露出曹叡期盼的蜡黄脸色,皮肤反而更显白皙。

魏尚书何晏对五石散的推崇和新应用,相当于为五石散的美容、春药功效,做了活广告,于是何晏版五石散大行于世。

《世说新语》中有很多故事提及某某在外行散。如“王孝伯在京,行散至其弟王睹户前”,“太傅绕东府城行散”,这里面说的行散就是吃了五石散后在外面暴走。

五石散性热,必须散步,出些汗让药力外透,不然会有生命危险。

一般没有问题的人吃多了忍受不了五石散的烧灼,不但皮肤红热,异常敏感,还常会长出疮疡肿毒,皮肉溃烂,五脏烧灼。

所以吃了五石散的人,就算冬天打着赤膊吃着冰块也不会觉得冷。

东晋大将桓温不喜欢穿新衣服,就是因为服了五石散后皮肤敏感燥热,禁不住质地较硬的新衣服摩擦。

西晋著名医学家、针灸学鼻祖皇甫谧在《论寒食散方》中提到,“石发”所包含的病症,如头疼、目眩、腹胀、呕吐、耳鸣、全身流肿、心脏刺痛、昏厥等症状。

但他本人四十多岁时患了“风痹”(中风一类症状),病情持续加重,皇甫谧自己不得不服用五石散治疗。

作为仲景方的五石散,对治疗中风(风疾)有特效,但需要指出的是,必须控制好剂量服用,且“终症即止”。

皇甫谧选择食用五石散,治疗半身不遂,右脚麻木的症状本是基于病理的对症下药,但是长期服用,最终造成了很大的副作用。

据他在《解散病诸候》中记录,石发时的症状有:

“喝酒也不能解除痛苦,吃东西不消化,忽冷忽热,不用水洗感觉热,洗了感觉冷,病重了持续几十天,病轻了也得好几天,白天黑夜都难受得睡不着……一吃东西就流鼻涕,难受得想死……”

皇甫谧长期服药,最后他自己的症状和自己医书中的描述非常一致:

“服用寒食散,量没有控制好,遭遇荼毒,到现在七年了。隆冬光着背吃冰,夏天烦闷,咳嗽,忽冷忽热,身上浮气流肿,四肢酸重。”

由于风疾和长期服用五石散对身体造成了损害,皇甫谧最终以身体不好为由,拒绝了晋武帝司马炎的征召拉拢。

医生自己服用五石散治疗,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拿五石散当保健药或春药服用的士林名士呢?其毒副作用自不必说。

4

六朝世家多信奉天师道,琅琊王氏也是如此,王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

王氏家族常吃五石散,其毒副作用长期积累,也就屡见于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的书信之中:

“我到现在,眼睛不能看字。”(服散后导致目眩)

“我心脏难受,吃不下饭,好几天如此。”

“昨天感到不舒服,胸中小闷,干呕变厉害,吃不下饭,情况严重没法吃药,很担心。浑身无力。”

“我没有一天感觉过得好,衰老的病状已经来了,夏天吃不下东西,而还有事情要做,很糟糕。”

这些症状都是长期服食五石散后“石发”的表现。

王羲之的姐姐服用后对送她膏药的人说:“服足下五石膏散,身轻,行动如飞”,让人精力旺盛。

大家对五石散催情壮阳的功效都心知肚明,秘而不宣,自然欲罢不能。

但是很显然,五石散的这些功用,很像如今的鸦片。和他的父亲一样,王献之也吃五石散,而且他也很清楚礜石有毒性,但是还是在服用。

1965年,南京的王丹虎(王羲之堂妹)墓出土了二百粒硫化汞(HgS)丹药,从出土文物也印证了王羲之家族确实有大量服用丹药、五石散的行为。

他们服用五石散,还配服了其他药物,如丹砂(硫化汞)、礜石(砷硫化铁)等药物,以增强效果。

王羲之为什么喜欢鹅呢,陈寅恪在《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一文中指出,王羲之所处的时代士族普遍喜欢养鹅、吃鹅。

因为鹅肉可以解除服食五石散等丹药的毒副作用,其功效在《本草纲目》等医书中都有记载。

经常吃鹅,可以预防丹毒。后世说鹅象征高洁不屈、志向远大等,反倒将王羲之喜欢鹅,当成了某种雅趣,是一种附会。其实只是王羲之五石散吃多了,需要吃鹅解毒而已。

5

服用五石散,需要大量饮热酒帮助挥发药性、穿柔软的旧衣服、快走行散,一旦服用不当,造成“石发”也就会出现一系列的怪诞行为,类似长期吸毒后,瘾性大发。

著名史学家、文献学家余嘉锡在《寒食散考》中说,其“*人之烈,较鸦片尤为过之”。

历史上,第一位因为服用五石散毙命的皇帝是晋哀帝司马丕。公元361年,晋穆帝司马聃驾崩,褚太后(崇德太后)以司马丕为皇室正统为由扶立其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据《晋书》记载,司马丕平常就喜欢黄老之术,不吃五谷,专吃长生药,服食过多,于是中了毒,不能治理国政,崇德太后不得不再次上朝摄政。

《资治通鉴》记载司马丕:“帝信方士言,断谷、饵药以求长生。”(断谷就是不吃五谷修炼长生,饵药即是服食五石散之类的丹药帮助“养生”)

侍中高崧劝谏说:“这不是帝王应该*事。如果这样,陛下实在就像出现日食月食一样犯了过失!”

但是司马丕不听。结果,到了兴宁三年(365年),时年二十五岁司马丕就早早去世。

无独有偶,北魏王朝的建立者拓跋珪,本来有着出色的武功和政治韬略,为鲜卑族拓跋部奠定了基业。

拓跋珪征战四方,扫除其他部落,使魏国逐渐强大。但在拓跋珪步入三十岁后,整个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魏书上记载,拓跋珪在天赐六年夏天(406年),忽然变得:

心中不安,有时几天不吃饭,有时彻夜不眠。整日整夜一个人不停地自言自语,如同身旁有鬼神和他在交谈。每当大臣们上前奏事,他便回想起奏事者旧日的过失而将其*掉。

上朝奏事的人,如果神色稍变失去常态,或呼吸不匀,或行走时步履慌张异常,或言辞错乱,拓跋珪都认为是心中有鬼、居心不良,而将他们亲手击毙,以至于被*的人尸体都陈放在天安殿前。

拓跋珪的举止异常,让朝野上下人人自危,惊恐忧惧,文武百官苟且偷安,敷衍塞责,对朝政不管不问,结果造成了各级官僚懒于政务,朝政大乱。

官员以权谋私盘剥百姓,盗贼公然横行,大街小巷人迹稀少。

关于拓跋珪的精神失常,史书上清楚地记载是:“帝服寒食散,自太医令阴羌死后,药数动发,至此逾甚。”

就是说,原来为他调理的太医阴羌死了,拓跋珪服用五石散的剂量从此无法控制,副作用无法削弱,结果就造成了精神失常。

结合拓跋珪所处年代,拓跋珪很可能是长期过量服用了五石散,最后集中爆发。

拓跋珪前半生从部落走向中原,逐渐抛弃农耕文明,实现汉化,其中征战的激烈,可想而知。

为了保持旺盛的经历,服用弹药散剂,自不在话下。

拓跋珪在原来的“保健医生”死后,无法掌握好五石散的服用剂量,又没有节制饮酒,又因为忙于政务,没有时间及时行散,最终毒副作用发作,造成了精神失常。

他的喜怒无常与疯狂举动使朝野上下人人自危,终于酿成了被次子拓跋绍刺*、拓跋绍又被大哥拓跋嗣*死的家庭惨剧。一代英主拓跋珪,终年只有三十六岁。

帝王犹且如此“嗑药”,士大夫更是纷纷跟风。东晋名士嵇康自然不能免服。

《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提到他“性复多虱,把搔不已”,嵇康头面多痒,正是服用五石散的症状。

嵇康长期服用五石散,必须大量饮酒发散药物的副作用,这也是嵇康好酒的原因。

另一位七贤名士刘伶,常常纵情饮酒,任性放诞,有时脱掉衣服,赤身裸体待在屋中。

有人看到后讥笑他,刘伶说:“我把天地当房子,把房屋当裤子,诸位为什么跑到我裤子里来?”

刘伶脱衣服,很可能就是在石发后的怪诞。其大量饮酒,村口裸奔,嗜酒如命,便是佐证。

很多迹象表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五石散迎合了贵族士大夫享乐纵欲的需要。

西晋石崇蓄女乐婢妾几千人。晋惠帝元康中,上层贵族间公开玩弄婢妾,贵族之间开派对,散发裸身,群交滥交,饮酒作乐。

这种奢靡淫逸,追求个人享乐的风气,固然有社会政治颓废的原因,五石散在这里,扮演了重要角色。

可见从皇帝到士大夫,甚至民间老百姓,这种争相服用五石散的行为,成为了一种世风。当然,这些人后来都怎么样了呢?

何晏最后由于五石散副作用,变得“魂不守宅,血不华色,精爽烟浮,容若搞木,谓之鬼幽。”从一个美男子,变成了一个“活见鬼”。

魏晋著名地理学家裴秀:“服寒食散,当饮热酒而饮冷酒”,结果48岁就死了。

但是这些案例都没能阻止魏晋南北朝对五石散的迷信追逐,服散的人依然趋之若鹜,一直到唐朝以后,五石散的荼毒才逐渐消停。

6

五石散本身的怪异属性,使后代医家对它进行了重新的考量。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呼吁“宁食野葛,不服五石。”临死之时,还嘱托弟子,烧掉五石散的方子,不能留存。

野葛是一种剧毒的药物,而相比之下,五石散的毒性有过之无不及,足以印证其危害性。

但即便魏晋已有那么多服用五石散致死、致残的负面案例,为什么当时的人没有放弃服用,反而趋之若鹜?

一切还得说回魏晋特殊的社会环境。

从东汉末年到隋朝之间,社会混乱,政局黑暗,士大夫忍受高压,无志可立,无理想可以实现,只能以狂傲不训、放浪形骸,乃至离奇的举动抒发心中抑郁。

后世读起《世说新语》和当时史书,仿佛有种“垮掉”之感。

忠孝名节成为了虚伪的套路,社会不安定,新的伦理秩序无法建立,是黄老思想盛行,加之佛教的影响——

“悲人生之短促,叹功业之未成”只剩下人生苦短的前半句,玄学清谈,纵欲放荡,变成了多名士的追求。

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均热衷于谈佛论道,不问世事。

一方面,宗教成为了虚无的寄托,成为玄谈的出处。

另一方面,文人感叹人生苦短,遂恣情纵欲。

信道所致的求仙,信佛所致的奢靡,都在贵族、士林中滋生繁衍。

五石散作为一种时代的催化剂,恰好顺应了当时的社会情绪,它既可以帮助修仙长寿,药发后又能给人带来“极乐世界”般的快感,就连生于佛教净土的东晋名僧慧远,也因服散丧命。

五石散串联起了纵酒、放荡、淫乐的种种生活细节,给人带来超自然的生命体验。

现代人将处于乱世中的人类分为三类动物:

躲在一旁待宰的绵羊、把头插在沙土中假装视而不见的鸵鸟、只有几秒钟记忆的金鱼。

无论属于哪一种,五石散都是难得的忘忧草。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