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南阳盆地有一种习俗叫“送米面”。“送米面”是恭喜、祝贺新生婴儿的一种民俗,是人生重要的三大要事之一。因为庆贺新生婴儿时以送米面为主,故而叫“送米面”。
南阳盆地民众历来对新生儿、尤其是头生娃尤为重视,亲朋、邻里的恭喜和祝贺是很隆重和讲究的。
新生儿贺喜,是从新生儿降生第三天开始的。新生儿降生三天头上,母子已相对安全,新生儿家庭便邀请本村各家各户(多为老年妇女和小孩)到家吃“喜面”。一则向邻里传达生小孩的喜信儿,二则让众人为小孩“咬灾”。
“喜面”是清水下挂面(细面条),外加葱花、鸡蛋做成的稀面食。之所以如此,大抵上是一来易做,二来节省,三取其谐音“细”、“稀”为喜,四是面条寓意“长寿”。
做喜面,主家一般根据可到的人数、家底,往往要做上一大锅或几大锅供上门人品喝。喝喜面,没有炒菜、没有硬食,也不管饱。它像茶水点心一样,是主家对上门看望、贺喜的邻里们表示的谢意。凡上门者人皆有份,但多数只喝一小碗,点到为止,添些热闹,增点喜气。
当然去吃喜面的多数不空手,一般都带点红糖、鸡蛋,也有送小孩衣、帽及其尿布啥的。当日艾水洗身的婴儿,要穿上新衣供来人瞧看。生孩子的家里,人来人往,进进出出,欢喜热闹。在以往缺吃少喝的年月,喝喜面条是许多孩子乃至大人们的一件快事。
吃喜面条的当天,得子之家要派人到小孩外婆家报喜。生男孩者抱只公鸡,生女孩的抱只母鸡。外婆家看到报喜人所抱之鸡,是男是女不问便知。这样既免得多说多问,又可避免出现“重男轻女”之嫌。报喜人在向产妇娘家报送喜讯的同时,要与其当面议定“待米面客”的日期。
待米面客,一般是在孩子降生12天。一则小孩出生第十二天,基本已度过易感染发病期,经过母乳喂养,小孩的代谢功能日趋正常,抵抗疾病能力日渐增强;二则按古历法“十二地支”,小孩降生十二天叫“小满月”;三来免得亲朋、特别是外公外婆们的“迫不及待”;四是新生儿家庭差不多准备就绪。
“送米面”主要是产妇的娘家人(包括产妇的爹娘、叔、伯、姑、姨、舅等,产妇娘家近亲及闺蜜好友),所送之礼多以米面、鸡蛋为主,其他有附带或单送婴儿小衣裳、布料、玩(用)具等。
待米面客当日,小孩外婆家把亲戚朋友们,你一瓢白面,我一升大米,他添些鸡蛋,你送些挂面等聚合在一起,便是一担或几担“米面礼”了。
当然了,孩子的亲外公、外婆送的要“好而全”些,不仅米面鸡蛋多些,还要给小孩送上衣服、鞋帽、褥被,及其“长命锁”、金镯子、银项圈等。不可少的还有“抱裙(一块鲜艳的新布或薄被,一头缀两条布带儿,可包可裹,洋气话叫披风)”,寓意其女要抱一群小孩,多子多福。
米面担子合成后,把不多的鸡蛋一个挨一个摆放在米面的最上边,即显摆又保险。鸡蛋上贴着用红纸剪成的花儿,格外喜庆耀眼。几个壮汉挑着“满是”鸡蛋的米面挑子,一摇三晃地,带领着穿着一新的亲友团,喜气洋洋,浩浩荡荡地开向新生婴儿家门。
贺喜客人上门,生小孩的人家要设“全场儿(四荤四素八个盘,四个大件四碗汤)”隆重招待,即为“待米面客”。待米面客一般是“一锅端”,包括所有送米面的邻里亲朋。
待客当日,婴儿要换上红肚兜、带上小红帽,供外婆等来客瞧看和夸赞。待米面客规格和过程与婚丧嫁娶待客大体相同,只是开席时要先上一盆喜面条热闹一番。
旧时写米面客请柬时,生男孩的写为“弄璋之喜”,生女孩的写为“弄瓦之喜”。璋是美玉,瓦是纺车上的部件。男孩弄璋、女孩弄瓦,虽是为了区别,但也有重男轻女之嫌。
说到此就想起了与此有关的小笑话:古时候,张员外听说刘员外添了孙子,特地跑来祝贺:“刘仁兄,恭喜,恭喜!”刘员外一听马上耷拉个脸:“恭喜不得,生了个丫头!”张员外听了,才发觉自己所得的消息有误,马上改口道:“那--也好,也好!”这时恰好门前吆五喝六的抬过一顶四人大轿,轿里面端坐着一位夫人。刘夫人见张、刘二人都朝轿子张望,就说到:“有啥好看的,四个‘恭喜’抬着一个‘也好’罢了”!
好了,说说“送米面”为什么送的主要是米面呢?因为产妇坐月子需要营养,因为以往人们缺吃少喝啊。这“送米面”不仅有时代的烙印,更有困难时期邻里、亲朋的关照之情!这和时下相互攀比的,大收礼大待客、只收钱不接物相比,可是变味不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