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头是补什么的,人参头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2-25 07:35:37

说到中药,相信在大多数朋友的印象中,都是苦苦的,涩涩的。小时候,每当生病需要喝中药时,我们都是“一脸拒绝”。不管家长用什么样的美味零食来诱惑我们,都不能让我们克服对吃中药的恐惧。今天我们给大家讲的这一类药相对来讲就好喝一些,以甘味为主,根据“甘能补”的理论,这类药能够壮助正气,补益精微,属于补虚药。

凡以补虚扶弱,纠正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虚证的药物,称为补虚药。

很多人对认为这类药就像保健品一样,吃了就会滋补身体,强壮气血。事实上,补虚药也是有偏性的,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比如中药界的泰斗金世元因为他在学徒期间听说药物很补,结果偷吃差点要了命。16岁那年金世元当学徒,听说药庄里制作的“参茸卫生丸”很补,就偷偷掰了一块吃。没想到,仅3小时后,他就感到头痛欲裂。师兄因此训他道:“你年纪轻轻的,哪能吃补药!”

26、7岁时,有家药行宰鹿,碰巧赶上的金世元美美饱餐了一顿。可当他刚回到家,全身胀痛,鼻子流血不止……

从这两件事后,金世元就有了个认识:再好的补药,也不能随便吃。虚则补之,补虚药的主要作用在于补充人体气血阴阳之亏损而治虚弱诸证。

虚证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但就其“证型”概括起来,不外气虚、阳虚、血虚、阴虚四类。气虚或阳虚表示机体活动能力减弱或衰退,在临证中表现为“形不足”;血虚与阴虚表示机体精血津液的损耗或枯竭,在临证中表现为“精不足”。治疗这些虚证的基本原则,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补益药既有甘温益气助阳之药,以温补形体之虚寒;又有甘寒滋阴养血之品,能滋养阴血津液之不足。

根据其功效和主要适应证的不同,补虚药可以分为补气药、补阳药、补血药、补阴药四类,分别主要针对气虚证,阳虚证、血虚证、阴虚证的治疗。先给大家介绍补气药。

人参头是补什么的,人参头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1)

补气药

补气药是以补气为主要作用,主要治疗气虚证的药物。

气虚是人体气的不足,具体的表现就是疲乏无力、容易疲劳、气短心慌、容易感冒、抵抗力弱,或是声音没有底气、少气懒言、精神不支,稍微活动就容易出汗,总之就是没劲、懒、想睡觉这种感觉。而气虚表现在脏腑上主要有脾气虚、肾气虚、心气虚、肺气虚和元气虚。

脾气虚的临床表现有食欲不振,脘腹虚胀,大便溏薄,体倦神疲,面色萎黄或就白,消瘦或一身浮肿,或脏器下垂血失统摄等,主要是上消化道吸收功能低下的表现。归类到补气药的每一味药,从人参到很次要的药如白扁豆、蜂蜜等,都能够补脾气。

补肺气的药,是治疗肺气虚的。肺主呼吸,主声音,是属表的。肺气虚不外乎就这些方面的功能低下:呼吸无力,声音低微,或者表虚自汗,容易感受外邪等。绝大多数补气药,在补脾气的同时,还能补肺气,尤其是以参类为主的药,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还有黄芪、山药等,都是脾肺双补。

补心气的药,是指治疗心气虚的药物。心主神志,主血脉。心气虚,血脉的鼓动无力,或心神得不到充养,就会出现心悸、失眠为主的这些症状,当然还有心脉淤阻等其他的表现。补心气的药比较少,是以人参、甘草为代表的一少部分药。

肾有藏精、主水、纳气及主生殖等多方面的生理功能,如果肾气虚,肾气不固就会出现尿频、遗尿,尿后淋漓难尽,或者滑精、遗精、带下,或者出现肾不纳气而虚喘等症状。补肾气的药也不多,主要是人参、西洋参和山药。

另外还有元气虚,我们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已知道,元气是植根于肾,是人身之气的根本,是原动力。肾当中的元气,它可以通过三焦,散布到全身,然后充养脏腑,激发或者推动脏腑的功能。所以元气在轻微不足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是脏腑的一般气虚证,所以它没有特殊性,只有严重的元气虚,才会出现脉细欲绝、四肢逆冷这样的元气虚脱证。补元气只有人参这一味药比较重要,西洋参也有一点补元气的功效。

人参

《红楼梦》120回,说的是大荒山无稽崖下,有一块女蜗补天时未用完的石头,幻化成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之水浇灌三生石畔上的一棵绛珠仙草,后来绛珠仙华修成女身,愿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的情,于是,便引出了一部悲金悼玉的故事《红楼梦》来。这里的“绛珠仙草”就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人参。人参,在满语中叫“奥尔厚达”,奥尔厚,是草类的总称,达,是首领和头人的意思,合起来即“百草之王”的意思。

人参在中医界有着数千年的使用传统,作为“出镜率”最高的中药,人参时常被当作唯一救命药!在古装剧,仙侠剧中人参能续命,能成精,可谓是行走江湖救命必备神药!大家之所以认为人参很神奇,除了吃了会有抗疲劳的效果,主要是因为人参看起来与人的身体很相似,躯干、手臂、腿部都栩栩如生。古人说“形态似人,功参天地”,故名人参(亦有称人身)。

古曰:人参冠百草。新鲜、完整的“百草之王”,平常难得一见。人参是伞形目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喜阴凉,叶片无气孔和栅栏组织,无法保留水分,温度高于32度叶片会灼伤。分布于辽宁东部、吉林东半部和黑龙江东部,河北、山西、山东有引种。处方名称因其产地及加工制作的不同,而有野山参、园参、生晒参、高丽参、吉林参、移山参、白人参、红人参等名称。

人参的功效

一、大补元气

人参为大补元气之圣药。中医认为,元气包括元阴之气和元阳之气,乃先天之精所化生,赖后天摄入之营养不断滋生。元气发源于肾,藏于脐下“丹田”,借三焦的通路敷布全身,推动脏腑等一切组织器官的活动,可以说,元气是人体生化动力的源泉。

人参能五脏并补,先天、后天同益,从而使元气充足。《景岳全书》中的保元汤,药用人参、甘草、肉桂和黄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四君子汤,药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外科正宗》的参术膏,药用人参、白术为膏等。用于面色萎黄、言语轻微、四肢无力、饮食减少、眩晕、自汗、脉象虚弱等,有益气培元的良好功效。

古人发现,有的病人因为久病气虚,或者急病虚脱至极,就剩一口气用来留遗言了,那时候也没有ICU之类的可以抢救一下,就单用一味人参,煮水喝下去,有时候死了半截的人,就能硬生生救过来。对于阳气虚衰的垂危病人如休克者,现代也用大剂量人参(15-50克)煎服或炖服以大补元气(独参汤),或与附子合用回阳救逆(参附汤,参附注射液)。

二、补脏腑之气

人参能补一身诸脏之气,除了补脾气之外,还能补肺、心、肾之气。

人参是一个补脾气的药物。脾居中焦,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症见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形体消瘦,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弱。长期食用寒凉、过于油腻的食物,都会伤了脾胃,造成脾气虚。

人参能够不肺气,肺气虚的久咳虚喘、自汗、声音低微、呼吸无力,常用人参与其他中药配伍。

人参可以补心气。如果心气虚了,可以出现脉结代、心悸,尤其是更容易出现心神不宁,这些表现都可以用人参来补心气。

人参还可以补肾气。在古代很多治疗肾气虚的方子中,尤其是肾气虚而肾气不固,出现久咳虚喘、遗尿等,常常都用人参。

三、安神益智

如果人参作为一个安神药,它的作用不是很明显,最重要的是功效里面后面两个字——益智。

这里所谓的益智,不是说人参越吃越聪明,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而是指人参能消除疲劳的作用上,这种疲劳不但是包括了体力的疲劳,眼力的疲劳就是视疲劳,更主要包括的是脑疲劳。李时珍做过实验,两个体力相同的人一起跑一段距离,一个人嘴里含着人参片,一个人不含,两个人一直跑,然后看这两人最后谁能够保持正常的状态,比如大喘气的状态少一点,不那么疲劳,恢复得快等等。结果古代人用这种方法,应该是统计学的方法,证明了人参对人体的消除疲劳、恢复体力效果还非常好。

在改善脑疲劳方面,人参有明显的效果。有时候我们长期用脑,没有注意休息,或者在工作中多次重复同一个机械动作,很容易造成脑疲劳,这个时候工作效率就明显降低,思维就变得不那么敏捷,做事情容易出差错。这个时候服用一点人参,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真实人参增智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四、生津

除了补气,人参还能生津,有人总结:人参七分补阳,三分补阴。意思就是说,人参在补气之余,尚有几分生津补液之功。所以人参也可以治一些津液不足之证。

临床上使用人参的生津止渴的功效的时候,主要是用于气津两伤的口渴多饮,既有气虚,又有津液亏耗。这类病证在热病当中,比如说气分热盛,首先有高热汗出,那么热邪伤津,汗出也伤津,所以出现了口渴。这种情况下往往气随津耗,实际上是气津两伤的病证,而且因为热邪未尽,所以常常和清热泻火药配伍在一起使用。比如说热邪比较盛的,就把人参加在白虎汤当中使用,能益气而生津,又有直接生津的效果;如果热邪比较轻一点,比如说竹叶石膏汤,那么它也是和竹叶、石膏这类清热泻火药一起,在温热病当中它是一个比较常用的药,尤其是气津两伤的情况下,和清泄热邪的药物配伍。

消渴病,主要是指糖尿病,基本病因是气阴两伤,或者气津两伤,所以人参也是治疗消渴很常用的药。

黄芪

黄芪也是补气药中很重要的一味药。

黄芪又称黄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释其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神农本草经》中将其列为上品,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药用历史。具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效。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主产于内蒙古、山西、黑龙江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切片、生用或蜜炙。

人参头是补什么的,人参头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2)

苏东坡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兼通医学与养生之道,他曾写过“黄芪煮粥荐春盘”的诗句,可见,北宋时,黄芪就已在民间流传食用。胡适与黄芪也有不解之缘,胡适在担任教师期间,常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乏力困倦,口舌干燥,在一位老中医的推荐下服用黄芪泡水喝,诸症缓解,大力向周围的同事推荐黄芪一药。

黄芪重在补气,尤擅补益脾气,肺气。

一、补脾气,升阳举陷

脾气主要是主运化的,脾还能够升清、统血。脾气虚可以表现为运化功能降低,比如出现了纳食不佳,消化力降低,院腹满闷,倦息乏力等基本的症状;也可以因为脾气虚,造成了水湿内停,出现了痰饮、水肿、小便不利,或者泄泻、大便稀溏这些水湿内盛证。脾虚生气不足,脾不能升清,就可能出现中气下陷,也叫做脾虚气陷;或脾气虚了,可能出现脾不统血病症,黄芪基本上都是可以使用的。

黄芪作为一个补脾气的药,它最大的个性特长,就是既能补脾气,又能升举脾胃清阳之气,能够升阳举陷,所以在脾气虚当中,如兼有中气下陷,黄芪就比人参更为常用,更为重要。如果脾虚气陷,患者下腹部经常有一种下坠感,老是觉得重坠、不舒服,更主要是可以出现一些脏器下垂,如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或者其他的一些脏器下垂。最有名的代表方剂就是补中益气汤,虽然方中有人参这一类补脾气的药,但是以黄芪为君药,主要就是使用黄芪的这个特征。

近代盐山名医张锡纯善用黄芪,巧治重症,颇多独到之处。一日,有一刚刚生产四五日的产妇突然患病,她大汗淋漓,数日不止,气息奄奄,病势危笃,家人见此情景非常害怕,于是急忙派人去将名医张锡纯请来。张锡纯来到后仔细询问产妇的情况,并诊得其脉微弱欲无,于是将此证断为“大气下陷”,并开方用生黄芪配伍玄参,白芍,桔梗来治疗。

二、补肺气,益卫固表

黄芪又是一个长于补肺气的药,可治一般的肺气虚。肺主呼吸、主声音,肺气虚往往出现呼吸比较微弱,声音比较低微,对于这些证候黄芪也可以用。但是一般的肺气虚出现了久咳虚喘、呼吸无力,黄芪的疗效不如人参,所以在用于一般的肺气虚当中,人参使用率比黄芪高得多,而且临床的疗效也要好一些。

如果是因为肺气虚,而不能很好地宣发卫气,而卫气又是来源于中焦,也是来源于水谷精微中比较删悍的那一部分,这要靠肺气的宣发,才能循行于全身,流行脉外, “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

黄芪通过补益肺气,能够促进卫气宜发到肌表,能更好地温养肌肤,抵御外邪和司开合,使汗液正常调节。如果卫气在这方面出现了异常,黄芪的功效就优于人参。因为它不但能够补肺气,还能益卫固表,使流行在体表的卫气更加强盛,尤其是对于容易感受外邪的人。有名的玉屏风散,黄芪和防风、白术配伍在一起使用,可以增强对外邪的抵御能力,用于经常感冒的人。现在也常治疗一些鼻炎稍稍有一点风吹,就马上喷嚏不断,流清涕,这也是由于感受了风邪,卫外不固,所以也常用玉屏风散。

三、利尿消肿

黄芪可治疗气虚水肿,《内经》云,血虽阴类,运以阳和。水不自行,赖气以动。身体之所以会水肿,是阳化气功能减退的表现,黄芪能补气升阳,利尿消肿,这样气足水动,自然尿多肿消,诸症得除。

《冷庐医话》记载,治产后气虚肿胀,用生黄芪30克煎汁,煮糯米半杯成粥,配合清淡饮食,少盐少油。

有一个产妇,生完娃子后,肿胀腹大如鼓,刚开始起于肚腹,后来遍及周身,按之柔软,医生以为是水肿,用利水药肿胀不退,又以为是气胀,用行气药胀不消,更以为是瘀血不尽,血不利则为水,用活血药仍然肿不消,甚至反而胀满难受,气喘心慌。脉,散大无力,重按极虚。因气虚而水停,那就重用黄芪能补气利水。直接用黄芪80克煮粗粮粥,让妇人服用。

妇人服第一次,就觉得有力气排尿,小便比平常更多,连服到第五日,肿胀如潮水般退去,气不再喘,心不再悸,脉象渐渐有力,随后再服用五天,以巩固疗效,病去如失。

四、托毒生肌

黄芪能大补肺脾之气,脾气足则肌肉长得好,肺气足则皮肤修复得快,所以对于疮痈日久导致体虚无力长好肉,必用黄芪。

张锡纯有个医案,奉天张某,年三十余。因受时气之毒,医者不善为之清解,转引毒下行,自脐下皆肿,继又溃烂,睾丸露出,少腹出孔五处,小便时五孔皆出尿。为疏方:生黄芪、花粉各一两,乳香、没药、银花、甘草各三钱,煎汤连服二十余剂。溃烂之处,皆生肌排脓出外,结疤而愈,始终亦未用外敷生肌之药。

治疮疡烂肉,黄芪也是一味重要药物。邓老曾会诊一患者,腋下肿瘤摘除之后,伤口久不愈合,不断渗液,一天要换多次纱布。用补益气血之剂重用黄芪30g后,渗液减少,不到半月而伤口愈合,此黄芪内托之功也。

黄芪和人参都是能补气升气的良药,区别是人参的补气作用较强,黄芪的升气作用较强;另外,人参药力较强,可以短时间内大补元气,而黄芪的药力比较绵软长久,需要服用一段时间才会起到较大的效果,所以,黄芪很适合平时经常用来煲药膳喝。

除了补气,黄芪本身还有养血的功效,又因为气血互生,黄芪又能补气以行血,补气以通痹,对血虚血瘀、气血两虚的朋友非常友好。

甘草

甘草是一味非常有名的中药材。它在传统中药方中应用得非常广泛,曾有说法叫“十方九草”,可见它的重要作用。

甘草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药物,也就是以补益作用为主的、副作用相对来说很小的药物。因为它的味道很甜,所以被称作“甘草”。中医说“甘者缓之”,就是说味道甘甜的药物,可以起到缓和滋润的作用,可以调节汤药的味道,可以中和性烈的一些药物,比如附子、大黄、半夏等等,所以,从甘草的药用特性来看,我们常常把它比喻成“国老”,相当于德高望重的、非常重要的朝中大臣,擅长调节各种关系,是不可缺少的角色。陶弘景更推崇它为“众药之王”,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说:“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地位非常之高。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光果甘草或胀果甘草的根及根茎。甘草原产于河西一带,也就是现在的甘肃、宁夏这个地区。从商品上有东甘草、西甘草之分,东甘草产于东北、河北、山西等地,西甘草分布在甘肃、宁夏、内蒙、青海、陕西、新疆等地。我们一般认为产于甘肃、宁夏这个地区的甘草为“道地药材”。

“甘草和诸药而解百毒,盖以性平”。甘草的最大特点就是一个字——甘,为至甘纯甘之品,其所有功用都与“甘”有关:补虚、缓急、解毒、调和。

一、益气健脾

作为一个补气药,甘草主要是补心、脾两脏的气, 可以用于心气虚,心悸怔忡,脉结代,以及脾胃气虚,倦怠乏力等。前者,常与桂枝配伍,如桂枝甘草汤、炙甘草汤。后者,常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如四君子汤、理中丸等。

比如治疗心气虚的炙甘草汤,以甘草作为君药,在一般方当中,甘草最多就用个三克左右,在炙甘草汤当中,最少也要用三十克,就是用它来补心气。

二、祛痰止咳

甘草能止咳祛痰,还略有平喘的作用,单用有效,也可配伍其他药物应用。如治湿痰咳嗽的二陈汤;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汤;治热毒而致肺痈咳唾腥臭脓痰的桔梗汤;治咳唾涎沫的甘草干姜汤等。另风热咳嗽、风寒咳嗽、热痰咳嗽亦常配伍应用。

三、缓急止痛

缓急止痛是甘草古今认同的主要功用,即甘草具有舒缓、制止痉挛性疼痛的作用,用于治疗多种痛证。比如汉代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的著名方剂——芍药甘草汤,主治误汗后伤及阴血而出现的脚挛急不伸之证,此方仅由芍药、甘草两味药组成,白芍味酸,养阴柔肝,调和营卫;甘草味甘,缓急止痛,且能补虚。酸甘化阴以养肝,肝得柔养,气急则平,因此能解痉止痛。

“腿脚挛急或腹中疼痛;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足温者;小肠腑发咳,咳而失气。四时伤寒腹痛;小儿热腹痛……”仲景在此明确地指出了本方的适应症。

腰酸背痛其实是肌肉酸痛,腿抽筋自然是筋脉痉挛,脾主人一身肌肉,肝主筋脉,肌肉和筋脉有了问题,就要找准主因,调和肝脾。芍药性酸,酸味入肝,甘草性甘,甘味入脾,因而这味芍药甘草汤被誉为止痛的良药,并且一点都不苦口。

四、解毒

甘草还可以解毒,应用十分广泛,用于痈疽疮疡、咽喉肿痛等。可单用,内服或外敷,或配伍应用。痈疽疮疡,常与金银花、连翘等同用,共奏清热解毒之功,如仙方活命饮。咽喉肿痛,常与桔梗同用,如桔梗汤。若农药、食物中毒,常配绿豆或与防风水煎服。

五、调和诸药

甘草在许多方剂中都可以发挥调和药性的作用,比如古方麻黄汤之用甘草, 不使汗之太过;桃仁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之用甘草,不使下之过峻;四逆汤之用甘草,不使辛热过烈,均起“有制之师”之妙用。《汤液本草》认为甘草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名为国老…… 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可见甘草调和之意。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