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面,强化与北极国家的合作关系。
海洋强国如果想要获得制海权、控制海上通道权,那么就需要拥有固定的海上据点。
并且在北极地区,北欧五国作为北极理事会的成员国,对北极地区海上战略通道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
正是因为这样,中国积极发展同北欧国家的合作关系,以保障我国在北极地区海上战略通道的安全。
2017年,中国与芬兰发表相关的合作声明,此次合作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多,诸如加强在北极海洋产业、海洋与基地科学研究、环保技术、航运、海上安全等等。
同时,中国与冰岛在北极地区的合作关系也是很密切,分别签订了《海洋和基地研究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冰政府间北极合作框架协议》和《中国-冰岛联合极光观测台框架协议》三个相关的协议。
那么,印度那边又是怎样的呢?
印度国内将北极的开发作为优先领域,企图加强自身在北极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地位。
印度在北极地区海上通道战略深刻体现了其对于大国追求的目标。
于是,在此种强烈的大国追求影响下,印度毕竟不满足于印度洋的掌控,而且还想伸到世界各地,就比如说北极地区。
此前,印度凭借在印度洋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控制了印度洋地区的海上战略通道,并试图封锁中国通过印度洋的海上航线。
然而,北极地区海上战略通道的出现却很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
并且,印度对极地地区有着特殊的情感和战略考量。
早在英属印度时期,著名民族运动*和学者巴尔·甘加达尔·提拉克就认为,雅利安人起源于北极地区,后来一支抵达欧洲,一支来到了南亚地区。
而印度参与南极的科考已经有超过25年的历史了,与南极相比,印度对北极的直接参与还处于初步阶段,但却在逐步加大参与的力度。
印度在北极地区的海上通道战略布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强化海洋科考。
在2007年的时候,由五名印度科学家组成的专家小组访问了位于新奥尔松的国际北极研究机构,开始研究三个在大气科学、微生物学、地球科学以及冰川学领域的项目。
此后不久,印度就在新奥尔松建立了科考站。
自此,印度在北极开始了长期的定期科学活动。
截止到目前,“印度北极项目”已经有来自18个国家研究机构、组织和大学的57名科学家参与。
印度海洋科考有两个目标:
一是通过在极地科学一些前沿领域研究的倡议,确保印度在北极地区的突出而持久的存在;
二是继续在大气科学、气候变化、微生物领域、冰川学、极地生物学等领域开展北极科学研究。
2014年7月,印度成功在北极地区部署了首个海底海洋系泊观测站,这是印度在北极地区海洋科考的一个里程碑,也检验了印度地球科学部在部署、发展和安装水下观测站方面的能力。
第二方面,加入北极理事会。
印度凭借其对于北极海洋科考作出的贡献,于2013年正式获得了北极理事会观察员的身份。
这个身份的获得让许多印度专家引以为豪,不仅将之作为“北极的胜利”,而且还当作是印度外交部“一个主要的外交成就”。
在他们看来,同样具有观察员身份的印度,在北极地区和中国是处于同一个水平线上的,将来在北极谈判和北极政策制定中应该具有更大的全球影响力,因为印度可以通过北极理事会推动同北极国家双边关系的发展。